网站首页 校史馆 新闻中心 队旗飘飘 学生园地 教师风采 教学教研 梦想课堂 家长学校 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运城明远小学』网站!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育教学随笔 >> 正文
形成建模思想也是一个过程——张芳
发布时间:2018-6-22 16:44:00  浏览次数:  【
 

《数学课程标准》中阐述“在数学课程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在小学阶段,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从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经历将实际问题初步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对数学和数学学习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情境导入,感知数学模型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的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例如,在“买电器”情境中,价钱都是整十、整百的数,当学生提出“买一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一共花多少元”的问题时,我追问:“这是一道已知什么求什么的问题”,将一道问题抽象深化成一类问题,孩子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后,马上提出了“两台洗衣机一共多少元?”“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风扇要多少元?”“一台冰箱和一台洗衣机一共要多少元?”“这四种家电一共需要多少钱?”等等,既感知已知两部分(或几部分)求总数的问题,又为情境中解决整百数加法提供了练习素材。

 二、动手操作,建构数学模型思想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提升,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在教学加减法进退位时,我充分发挥教材中计数器的功能和优势,引导学生通过拨一拨的实践活动,借助直观模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激起了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在感知中形成算理理解,在操作中观察比较,探索方法规律,形成各种学习能力。

三、新旧联系,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小学数学中,新知总是在旧知的某一连接点上生长起来的,教师设法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架起通向新知的桥梁,借助旧知规律来构建新知的数学模型。

例如:我在教学“三位数笔算减法”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新旧联系:300-76,用被减数300先减去1,再减76的方法,进而把原来连续退位的减法变成了不退位的减法,学生说出,只要注意在得数后面加上1就行。学生通过转化的方法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样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很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在多位数退位减法计算中的难度,也体会到转化的思想,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同时学生在尝试、验证、交流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将实际的问题进行数学模型化。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发现的全过程,发展数学思维、扩大知识面,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提供载体。

联系电话:0359-2617012(教导处) 0359-2617019(幼儿园) E-mail:yunchengshimyxx@163.com
邮编:044000 地址:盐湖区学苑路魏南大街
Copyright ©2014 运城市明远小学 版权所有 晋ICP备14002007号  技术支持:启源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