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校史馆 新闻中心 队旗飘飘 学生园地 教师风采 教学教研 梦想课堂 家长学校 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运城明远小学』网站!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育教学随笔 >> 正文
课堂操作的有效性探索——樊媛
发布时间:2018-6-22 16:43:00  浏览次数:  【
 

有人说,“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手指尖上。”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但是,有了操作,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会有效吗?其实并不是有了操作就能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关键要看操作对象是否成为思维对象,操作对象的演绎变化是否有利于学生脑图的形成。下面便来谈谈我的经历和看法。

在教学《回收废品》一课时,本课重在理解“比多比少”的意义,解决此类问题学生存在较大困难。当学生说出信息,列出算式时,安排了小棒操作活动,让学生拿出小棒代替塑料瓶摆一摆。这一环节的操作目标很明确,就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现文字信息向操作直观转变,操作时,先摆数量26,接着摆3个,由此得到29,通过操作,在头脑中形成操作图,促进操作对象向思维对象的转变,但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的。

全班汇报的时候,学生是这样描述的。

生1:我先摆20根,再摆6根,再摆了3根,一共就是29根。

生2:我是先摆2捆,也就是20根,再摆6根,最后再摆3根就是29根。

学生的操作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小棒的组成上,学生关心的是小棒的“摆法”,是在凑29,并不是在理解意义上。可以说这样的操作是无效的操作,通过摆小棒没有实现操作对象向本课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对象的转变。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仔细分析小棒操作环节,安排小棒操作实际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小棒单根的单位是“1”,再大一些的单位是“10”,学生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是借助小棒来学习的,所以学生在汇报的时候出现各种摆法不足为奇。为此,调整了策略,并把操作材料由小棒变为“线段图”来教学。

首先借助线段图形成“求比一个数多几”的脑图。出示一条标准量线段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再画一条比较量线段图,要求比第一条多一些,让学生思考怎么画,学生感受到比第一条多一些,就是要先画和第一条一样长的部分,再加上一些。接着呈现文字题,“小林收集了10个塑料瓶,小红收集的比小林多3个”学生提问题,并画图呈现思维脑图。同样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内容。

本次利用“线段”操作,学生直观发现数量之间的多少关系,也就是线段长的就是多的,线段短的就是少的,更重要的是利用线段,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操作对于学生便是有效的。

综观这节课,这样的调整,学生学习投入,发言积极,更是启发了思维。所以操作的有效性是促进学生脑图的形成,让其成为思维对象,让操作成为介于外部和内部的一个连节,真正让学生在操作中学有所得。

联系电话:0359-2617012(教导处) 0359-2617019(幼儿园) E-mail:yunchengshimyxx@163.com
邮编:044000 地址:盐湖区学苑路魏南大街
Copyright ©2014 运城市明远小学 版权所有 晋ICP备14002007号  技术支持:启源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