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 交流 习得 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读后感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这本书中,支玉恒老师对120个课例逐一进行了详尽而切实的点评,他对于语文教学的精髓之处和独特见解令我深有启发。
支老师近四十岁时由体育改教语文,竟然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支老师的课堂没有那么多玄妙,就是简简单单的导入、解词、悟情、练习,可就是在这简简单单的语文课上,学生学到的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中彩那天》的教学中,支老师一节课用了八种方法解释词语:
存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迷惑不解——反问看表情理解词语。
拮据——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教诲——请懂的学生解释,教师判断正误理解词语。
梦寐以求——咬文嚼字理解词语。(梦是做梦,寐是睡觉,求是追求希望。)
体会——举例归谬法理解词语。
器重——提示提醒法理解词语。
精湛——造句反诘法理解词语。(他技术精湛,你说他技术高不高?)这些方法有很多是支老师自创的,不过学生听得明白,这不就是我们的目的吗?
支老师说,课堂上学生的精彩才是精彩。课堂不是教师显示自己“才华”的地方。老师华丽的语言,漂亮的板书板画,投入的表演……结果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该怎么配合老师。这样的老师再有才华,他的课堂也是失败的。我们要看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东西,而不是教师的表演以及所用的方式。最根本的是注重学生的学,教学教学,教是过程,学才是结果。
复习阶段,对练兵题的讲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鉴于基础题掌握程度不一样,所以讲评时,这类题我放手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完成纠错。自然一些音节、词语的纠错完全可以到位,但是对于特殊的词语运用和句子题,就需要了解交流的效果了,保证孩子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卷子中有这样一道题:刷子李刷完了墙壁,一身黑衣服上(居然)没有一个白点。
许多孩子做题时填成了“竟然”,而原文中是“居然”。改错时,大部分孩子都能从文中找出依据纠正对,但对于为什么却不假思索,经我一问,个个一脸茫然。我提示孩子们回顾课文内容。很快,一名孩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举起了手:“居然”是事实已存在,只是曹小三没有亲眼看见不相信,结果却得到了证实;而“竟然”只有意料之外的意思。同学们恍然大悟,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另一例:修改病句“我们班的图书角有《语文报》《儿童文学》《百科知识》等杂志。”
这个病句有三个孩子改对了,所以我让其中一名孩子说依据,他说《语文报》属于报纸,不是杂志,并解释了杂志的概念,我追问“那你认为报刊又指什么呢?”此时,大部分孩子都醒悟过来:哦,报刊包括报纸和杂志。好了,在这样的交流中问题迎刃而解!这样的交流没有告诉,只有交流的碰撞,乐在其中。
支老师的教学艺术,绝对不是一时的冲动,他坚持读书,读的书基本上可以建个图书馆了,他的教学艺术是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形成的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建立在对孩子学习心理的深刻把握上,建立在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学习思考上。他的课堂最为突出的是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始终以汉语言为基调,引领学生研读文字,仔细揣摩语言文字的运用;始终以读为本,读出情,读出义,读出文章的思想内容;这不正是当前课改的以读为本,以读悟情,以读促思的理念体现吗?
支老师的课堂敢于创新,不重复使用教学方法,尽量做到一课一法,学生一课多得。做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不就是像支老师一样:
大量的读书、实践,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实实在在地教语文,不求华丽,但求课堂生成,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习得生成的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