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我们五年级学生共读了《三国演义》。为了让学生把书读透,我在班级里开展了“我来问,你来答”的实践活动——每位学生每天读完一个章节,提出两个与书中内容相关的问题,写在笔记本上。第二天语文课上前五分钟向小组内其他成员发问,成员抢答;然后随机从各个小组里选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与全班同学交流。此项活动一出,立刻得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都能够认真读书,生怕漏过每一处细节。
正当我为自己的“金点子”沾沾自喜时,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们提的问题过于简单。只关注一个年代、一个日期、一个人物。如“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刘辨是谁的儿子?”……学生完全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有的直接从文中找到一个陈述句改成问句。还有的同学为了显示自己问题的难度,就专门找不被大家重视的角落里的句子。这可偏离了我的预期,得赶紧让他们刹车,把孩子们引到提问的正确方向。
这天,三组的一个学生问全班:“董卓的义子是谁?”
没等孩子们回答,我说:“知道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小手一下子全举起来了。
“原来问题这么简单啊,你们思考出答案需要多长时间?”我紧接着问。
“1分钟。”
“30秒。”
“10秒。”
“我一秒钟就知道答案了,就在书上。这种问题有价值吗?”
教室里一片寂静,许久才有一个声音冒出来:“好像没有。”
“那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呢?”
“能让别人思考一会儿。”黄靖迪说道。
“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同学们静静地思考着。
“可以找出一个陌生的词语,能结合上下文猜猜它的意思。”
“可以复述一个情节的内容。”
“根据书中的内容评价一个人物。”
“有些地方作者没有写具体,也可以展开想象。”……
在每天不断的交流中,我发现孩子们会提问题了。
指向词语:联系上下文,你知道“将计就计”的意思吗?
指向内容:这一章节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指向人物:从这一章中,你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指向情节:关羽得知刘备的去向后,想去找兄长。曹操避而不见,关羽是怎么做的?
指向想象:当曹操得知父亲死了后,他会对父亲说些什么?
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涵盖了阅读教学中字、词、句、段、篇的各个方面。在一问一答中他们不仅精读了《三国演义》,还把思维带入了阅读过程中,掌握了阅读方法。这些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