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用好身边资源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我在上《食物中的营养》这节课时就特别关注这一点,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在本课中我共设计了3个活动。
主要认识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及这些营养对人体的重要作用,而食物中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书本上只是纯理论的介绍了,非常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这一环节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一说。比如说到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是能够调节身体机能,学生就会说到维生素A缺乏时就会患夜盲症;维生素C缺乏时会出现手指脱皮的现象;老人缺钙会造成骨质疏松,儿童缺钙会引起出牙齿不好、个子小等现象;缺铁会造成贫血;小孩缺锌会影响智力发育,造成多动症;缺碘会出现大脖子病,而现在的食盐都是加碘食盐,能补充碘。这一个个生活实例都能说明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调节身体机能。
在这一环节为学生准备了食物的图片,化抽象为具体,使“死”的知识活过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图片替代了文字,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
本环节中为学生准备了一些食物,如:食用油、花生、肥肉、淀粉、米饭、黄瓜、土豆、胡萝卜、馒头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实验中我进行个别指导,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操作的技能比较熟练,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让学生在无形中获得知识, 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实际,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能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