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桃李争妍
——记董纹毓老师的一节语文赛讲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董纹毓老师为五(6)班孩子带来的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白杨》。

“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董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走进现代作家袁鹰笔下的戈壁滩上的白杨。

董老师以扎实的课堂技巧,带学生品读白杨的形象,白杨的形象和特点生动起来,通过深入对话和学生走入作者,清新而有思考,朗读中品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虚心、默默无闻、奉献、高洁、坚强”引出“借物喻人”写法,让学生明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围绕该重点展开教学活动。内容的集中有序使得目标明确清晰,既给学生指明了方向,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当学生找出物、人相通点时,董老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合作读、齐读、默读、男女读、师引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品读理解白杨“高大挺直、坚强、适应性强”的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
公园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公园生根、发芽……
田野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田野生根、发芽……
马路两旁需要它……
……
是啊,还有干旱板结的土地需要它,茫茫的戈壁需要它,不管哪里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里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紧接着董老师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通过品读,学生明白了爸爸的话是托物言志,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在明白了“借物喻人”写作方法之后,董老师让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写一个小片段,学以致用,读写一体,相得益彰,在实践中明白此法的精妙。





董老师的《白杨》一课,舒畅润泽,如课堂中的一缕清风,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知识课堂到能力课堂,围绕“深度挖掘文本,落实一课一得”的主题,在听说读写中训练听说读写,在训练中明白训练的方法,然后把得到的方法再运用于训练。大匠运斤,平常奇崛。
撰稿:黄梦园
编辑:应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