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下语文
一个群体不管有多优秀,还是会有鸡头和凤尾,无论孩子考得好或不好,我们都立地成佛,念念有词:控制情绪!有人说,在当下的中国,很多家庭的教育模式都是“焦虑的妈妈+失控的孩子+缺失的父亲”,这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教育,本应该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健全的人格,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场同类之间的竞技。”已经焦虑到陷入了“攀比”的怪圈。家长的焦虑已经从高考下沉到了小学、再到幼儿园,逐年下沉。
回忆我们小时候,父母习惯散养,我们见风就长。小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补习班,也不刻意去学加分的特长。上学时我们一起结伴步行,放学后我们一路说笑回家。父母很少陪我们读书写字,也很少咆哮抓狂。老师的戒尺偶尔也会打在身上,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从来不会有谁去教育局告状。老师是学生偶像,老师是令人尊敬的差事。小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名校学区房,没有微信群,也没有家委会,有什么事儿,老师传个话家人就来一趟。小时候,我们没见过电子屏教学,不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小时候,父母不焦不虑,让我们慢慢找到人生的方向。不慌不忙的年代,我们见风就长。见风就长的我们终于成为了有点焦虑的家长,有的家长说为什么我懂那么多道理,却依然带不好孩子?也许我们懂的是术,不是道。也许你内心焦躁的时候,你就爆发了,发脾气,威胁,歇斯底里,各种花样360度向孩子展示的是内心的脆弱和你应付他(她)的捉襟见肘。孩子面对这样反复无常,阴晴不定的父母,他们的内心必然是风雨飘摇的。一个不安、惶恐,没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怎能处处表现得如你所愿,让你满意?
看到一篇文章:“妈妈,我从来不拿你和别的妈妈做比较,”让人泪奔,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跟孩子这样说:“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讲一个国外的故事,有一位父亲发现15岁的女儿不在家,留下一封信,上面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我和兰迪私奔了。兰迪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身上刺了各种花纹,只有42岁,并不老,对不对?我将和他住到森林里去,当然,不只是我和他两个人,兰迪还有另外几个女人,可是我并不介意。我们将会种植大麻,除了自己抽,还可以卖给朋友。我还希望我们在那个地方生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里,也希望医学技术可以有很大的进步,这样兰迪的艾滋病可以治好。”父亲读到这里,已经崩溃了。然而,他发现最下面还有一句话:“未完,请看背面。”背面是这样写的:“爸爸,那一页所说的都不是真的。真相是我在隔壁同学家里,期末考试的试卷放在抽屉里,你打开后签上字。我之所以写这封信,就是告诉你,世界上有比试卷没答好更糟糕的事情。你现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我可以安全回家了。”为人父母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正如《岁月神偷》里所说的一样,一步难,一步佳,佳一步,难一步。“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我想,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收起我们泛滥的焦虑,以陪伴的姿态,佛系的心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待会走进教室,愿你的深情不被辜负,所有的努力都不白费;走进教室,若你看到沧凉的数字后,愿你的内心依旧铿锵有力;给过去一个温柔的拥抱,给未来一个坚定的眼神。
昨天,我在咱们图书馆看到一本颇有禅意的绘本叫《安的种子》,我们的孩子,何尝不是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教育是一场马拉松,教育的本质,是教会一个人如何生活。不管我们的孩子以后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组成一个怎样的家庭,贫穷抑或富有,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生活。真实的生活里,不仅有一帆风顺里的岁月静好,也有一地鸡毛里的绝地反击。他们要面对的不再是一个被大人包装好的温室,而是一个真实的成人世界。到那时,能支撑他们稳稳走下去的,不再是试卷上的分数,也不再是各种等级证书,而是那颗有着充沛力量的内心、战胜困难的勇气、在纷繁的世界中获得幸福的能力……哪一项都比卷子上的分数更有意义。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作者:罗灿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副校长,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首届“学术先锋人物”,第七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第一名,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优秀学员,深圳市“名教师”,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深圳市第一批和第二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首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圳市兼职教研员,出版9本论著,深圳市福田区第五届政协委员,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第五届督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