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勇老师是北京十一学校的一名特级教师,他的教育理念前卫,课堂教学开放,很受学生的欢迎。
魏勇老师的课堂节节都给学生惊喜,这里的“惊喜”指的是什么呢?
魏勇老师在课堂上能给学生们一种新的东西,让学生们感觉意外,让学生们感觉脑袋被拍了一下,“哎,我怎么没想到呢?”老师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某个道理或观点很妙、匪夷所思,但是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惊喜”。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上的“惊喜”就像老师送给他们的礼物一样珍贵。
魏勇老师的课堂实录让我看得心潮澎湃,真想参与到他的课堂现场。他从课程特点、教学内容、课堂对话这几方面入手来制造“惊喜”,形成课堂生成。
我把他的历史课迁移到语文课堂,我总结出这几点:
1、语文课程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例如:用词语造句子,加深理解与运用;仿写一段话,知道写一段话的结构和顺序;看图编故事,练习组织语言,把句子写通顺。
2、教学内容采用逆向思维训练。例如:给童话故事编不同的结局;遇到一件麻烦事情,不断变换条件,让学生做出选择;一件事,给出起因和结果,让学生想过程。
3、课堂对话要深入:围绕话题,师生展开对话,不断地让问题深入,师生或生生之间要一直对到无路可逃。例如:有争议的话题用辩论的方式来探讨,老师和学生各持一方,直到“无路可逃”;答案多元化的问题让孩子发散思维,给足时间考虑和交流。
这一个月来,我一直在尝试这样的课堂,围绕“惊喜”二字,研究课文,修改教案。课堂真的就不一样了,变得丰富了,有内涵了,能挖掘出孩子们的潜力,我的内心充实多了。
例如在学《科里亚的木匣》这课时,我在标点的学习和运用上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课文原句是: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我问孩子们:科里亚在木匣子里放了她心爱的一些东西(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其他小玩意儿)。如果是你,你会放一些什么东西呢?把空里的内容换成自己的东西。把这句话完整的抄写在卡片上,记得写学号,写完之后放进讲台上的宝盒子里。我们一会儿玩游戏,开火车读别人的句子,让大家猜一猜是谁写的,并帮同学纠正句子中的错误。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起来,活动中老师和孩子们都感受到了“惊喜”,课堂也有了生成,而且书面表达的“写”和口语表达的“读”,这两种能力也在游戏中训练了。
再举个例子:《科里亚的木匣》这一课最后一自然段揭示出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我从“课堂对话要深入”这一点设计了一个多元化的问题: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小组之间长长的5分钟讨论时间结束了,孩子们说出的答案真的让人意外、佩服。近的说到建筑高楼、立交桥、太阳能汽车、飞机、轮船、核潜艇、T-95新型主战坦克等;远的说到汉字的演变过程、古代服装、古代的社会制度、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未来想象到时空穿梭机、智能点餐机、旅游地图机、智能时光机等等。孩子告诉我,如果我现在想回到8岁,像他们一样大,那么只需要在智能时光机上按一个8岁,我就能变成一个8岁的小孩。说的跟真的一样,好像他已经发明了似的。
我会继续向魏勇老师学习,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又一个“惊喜”。
善学还要会用,带着“怎么落地”的问题去学习,暂且不论成效如何,这个学习的过程就值得珍视。因为这其中不仅有学,还有思,不仅有接纳,还有思辨。向一个老师学习,重要的不是学习人家的做法,因为简单的移植是机械的复制,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是要思考人家为什么要这样做,人家为什么能这么做,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深度、有生命力的学习,这种学习,在文中得到了体现,实属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