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该给孩子留下什么
——在我校“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是来明远后才“认识”于永正老师的,但只是在书中认识,在光碟中认识于老师。听说于老师病逝,心中莫名的伤感。在视频中,看了好多节于老师的课,于老师的谦和、认真、敬业以及亲和力深深地打动着我,我也努力地去模仿于老师。这几天王校长搜集了于老师的一些教学理念资料,我整理了一下与大家共享。
于老师告诉我们:
小学语文即儿童语文,贪玩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走进儿童的内心,把自己变成孩子,与孩子一起体验这个年龄阶段的感悟,让孩子喜欢老师,喜欢上语文。记得听于老师的《狐假虎威》,老师变成老虎,变成狐狸,与孩子融为一体。这样的老师,哪个孩子不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哪个孩子不愿意上呢?
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重中之重是写字、背诵。
于老师的课自己以身作则,字总是那么工整,记得听于老师讲《荷花》一课时,于老师讲“帽”字,不但讲结构,还讲字理,讲演变,让我记忆深刻。于老师的每节课都重视书写,能力一旦形成,很难丢掉。如骑自行车,一旦学会,尽管不骑也会忘,因为你形成了一种能力。写字能力也是一样。
儿童的语文是涵养的语文,是积累的语文,一定要让孩子多背,积累词语,积累片段。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是积累,这是语文的根。为什么这么说呢?语文教学说到底是培养语感,语感从哪里来,语感等于朗读和背诵的变数。读出声,不但容易记住,而且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感。以《荷花》一课为例,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于老师让孩子反复读,想象自己变成荷花的片段,在读中孩子语感提升,积累了语言,并对文章有了更深的感悟。对写作方法也领悟了不少,明白了想象与写实两种表达方法在效果上的不同。整个一堂课,老师几乎没怎么讲,几乎都是靠学生的读来完成的。讲解只能使人知晓,而朗读能使人感受——感受文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在上《梅兰芳学戏》一课时,于老师立足在梅兰芳的角度范读,用自己惟妙惟肖的语言、传神的眼神、到位的动作来读。学生模仿老师的做派,真正走进了文章,感受了人物如何学戏。文章语言似乎灵动了起来,有了神奇的魔力。
能力一旦形成,便是人终生拥有的,对人发展很有用。于老师说:“我最感谢我的中小学老师,他们使我对语文有了兴趣,使我养成了读写的习惯。”一是读大量的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养成孩子写作习惯是我们作为老师最值得庆幸的事。
1、于老师的课堂注重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
读词语,第一个词老师读,第二个词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当老师领读。
读课文,第一遍齐读,第二遍自由读或同桌互读。
板书也变化,"大"字写的大一点,"小"字写的小一点。
分角色读,第一次学生全体参与,第二次老师参与进去。
讲解词语,这个词联系上下文,那个词用动作表示,另外一个词可以查字典。
学习《劈山救母》让学生复述故事,学习《桂林山水》让学生看桂林山水的图片……
没有变化,学生就会生厌,就没有教学艺术。
2、于老师的课堂杜绝小手如林,于老师认为那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可以告诉孩子老师不喜欢提出问题就举手的人。记得看《静悄悄的革命》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3、于老师告诉我们语文要留下些什么?
留下语言,包括积累人的词语和语感。
留下能力,书写能力、阅读能力、朗读能力、表达能力,即说和写。
留下情感,语文教育一定要留给孩子丰富的情感,因为语文是最有情感的学科。
留下兴趣和习惯,对语文的学习的兴趣、读书的兴趣、写作的习惯。
于老师说:“假如时光倒退十几年,上课时我会关注每一个孩子,不再关注教案、教学,假如时光倒退十几年,我会让学生从我这里体会到尊重、平等与民主,假如时光倒退十几年,我希望成为学生的导师,而不是老师。”
老师们,我们正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也走在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路上,让我们用自己的心去教学,去领悟于老师留给我们的教育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