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发现:现在的学生,除了别人要他做的事之外,从来都想不出自己要做什么;除了应付功课的能力之外,好像其他的情感能力和人格内涵都严重地欠缺开发。许多小孩都变成了“草莓族”,看起来鲜红可爱,随便捏一下就烂得汁液遍地。孩子已经变化了,我们的教育就得“变”。
一、变心态
1、好话好说。
晚上回家,被一闪而过的电动车上的声音吸引,骑电动车的奶奶正在厉声呵斥孙女乱伸手去够旁边的树叶。
这样简单的场景却让我反省自我。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又何尝不是,就像那位奶奶,明明是关心孙女,害怕孙女受伤,但是偏偏采用呵斥的方式,可想而知,小孙女心里肯定不乐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会因为心焦而过于严厉。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做到“言传身教”,变“疾风骤雨”为“和风细雨”。
用更多的教学智慧迎接每一个挑战,处理好每一个突发事件。
2、尊重差异。
于永正老师说:教育之所以会成为一门艺术,就是因为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待优生这个群体是最值得研究和关注的。班级学情参差不齐,我们需要更多的因材施教,而不是强求一致。可以慢一点,但是必须扎实,等到复习孩子们便会慢慢赶上来了。
二、变方法
1、以读代讲。
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的表达十分重要。教研上,王校长提出,儿童诗就要读出“诗味”来。对于《明天要远足》这一课,我便尝试让孩子多读来体会其中的表达。
多次朗读,我发现孩子们越来越能沉下来,带入自己的感情,将作者的情绪内化为自己的情绪,一下便能准确抓住作者的表达。《项链》这一课,同样采用多读的方法,学生便能准确分辨小娃娃的项链和大海的项链的具体所指。
如果教学中注重以读代讲,那么考试中孩子们的阅读题还用担心吗?
2、先学后教。
以前习惯自己范读课文,然后让孩子再读,进而达到熟读成诵的要求。可是殊不知,却剥夺了孩子自我学习的可能性。一年级孩子正是掌握并大量运用拼音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自己去读通课文呢?这不正是运用并巩固拼音学习的好机会吗?
三、变策略
1、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积极因素。
一个真正了解学生的老师,岂能不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课堂上XX总是好动,但是我发现,他的情绪表达也最到位,其实,对于精彩的部分,孩子总有共鸣,不能强迫孩子一定要正襟危坐,情绪丰富并细腻的孩子,对于语文学习一定是非常有利的。以后,要更多的走近孩子的内心。
2、变你说为他说。
虽然知道“填鸭式”的教学不可取,但是课堂上总是不可避免的急于纠正学生,急于“替”孩子表达。其实时间一长便发现,如果你给孩子更多的时间,他们完全可以给你更多的惊喜。绘本《我爸爸》学习结束后,我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现实中的爸爸不会像鱼一样灵活,不会比刘翔厉害,那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有个学生说到:“这是为了让我们知道平时要多关心我们的爸爸。”另一个接着说到:“爸爸会为了我们变得更强大。”多么准确又动人心弦的表达,这堂课已经成功了!
走上教育这条路,一定要多学多思,以后的日子,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未来一定很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