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是一个人心理成长、形成的朦胧阶段,在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中,不乏有这样的学生,只是随着自己的意愿行事,遇到顺心的事就开怀大笑,遭受一丁点的挫折就萎靡不振,甚至还与家长、老师闹情绪,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正确引导,与孩子多沟通、交流。而家长在此时若缺乏正确的引导,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那他们在心理上往往容易产生盲目自满、自卑、厌烦等反常现象,在行为举止上出现暴躁、偏激、易怒等情绪的变化。
在今年的工作中,我意外的接触到了一个四年级的“特别的”男生,该生在班级里面不善言谈,脾气不稳定,暴躁,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乱发脾气,莫名其妙打同学,撕扯书本,对于老师的教育不接受,甚至还会去顶撞老师,不尊重老师,看到别人受到老师的表扬,自己就很嫉妒,在谈话时语言逻辑性差等等问题,就是老师们眼里的“问题”学生。
在了解该生的情况后,我决定用谈话形式去接触他,轻声细语的去问他愿不愿意和我成为朋友,以跟他做朋友的方式来轻叩他的心门。他从目光的闪躲到愿意直视我的目光,慢慢的他放下了对老师的“戒备”,逐渐的敞开着心扉。一个小时的谈话后,我基本了解到这个孩子本性很善良,只是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自卑且自闭,所以谈话结束前,给他布置了一个小任务:下次谈话时要改正这次谈话中我们发现的他日常生活中的小缺点,并找出自己身上的五个优点。我承诺他只要完成,就可以得到一个神秘的奖励,他也开心的答应了。
再一个星期后,我们进行了第二次谈话。这次他开始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不仅仅见到我十分开心的打了招呼,并且还迫不及待的要告诉我他完成的任务,其中最让人开心的就是他做到了管理自己的情绪,没有因为情绪不稳定而顶撞老师、撕扯课本、欺负同学。
到了第三个星期,本以为这次他可以更进一步,可是他告诉我,因为跟班里的同学比赛输了,他不仅发了脾气,还将胶水涂抹在那位同学的课桌、板凳、眼镜上。我可以看出他脸上的懊悔,孩子也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他坦诚的告诉我他是因为嫉妒同学胜利后的得意,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才这样做了。听到这里其实我心里松了一口气,还好,他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此感到愧疚。只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不算无药可救。我们不能期待一个在性格和交流沟通上有问题和障碍的学生在短期内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没关系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发现问题正确的去疏导他,告诉他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他应该怎么做,剩下我们要做的就是信任他,鼓励他。
在这一次次的谈话中,我思考着一个问题,是什么磨灭了一个孩子的自信心?而我们老师又应该怎么样帮助这些学生重拾自信?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点小小建议:我们应以赏识教育为理念,让学生信心飞扬,如果每个教师把“开心教学,愉快学习”的赏识、教育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从给学生一句温暖的慰问、一张甜甜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次热情的鼓励开始,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的尊重学生的感受,悉心关爱,真心赏识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相信,孩子们将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