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完后,我认真翻看了学生的试卷,发现有一道应该没有问题的题个别人还是错了,题中说:在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过程中,棉花起的什么作用?我们当时在做实验时用的是泡沫块,学生知道泡沫块起保温的作用,我也告诉过学生棉衣、棉被是可以保温的,但是,学生说试卷上出现的“棉花”,他根本就想不起来要和“泡沫块”、“棉衣”联系起来,这不禁让我反思:科学问题源于生活,为什么学习理论后又与生活脱节了?为此,我在课堂上作了以下小小改进:
一
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课堂中把科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比如在新授《电磁铁》一课时,我设计的导入是提问学生“观察过我们学校的电铃没有”,“电铃怎么可以做到插上电后就可以按时响铃”等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关注、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这些现象及现象背后的原理。在《四种力》的融合课中,我通过让学生观看弓箭比赛、火箭发射的视频引入课题,这样在动手制作弹力小车、气球小车后学生更能直观地了解到弹力、反冲力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够更好的解释所学原理,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二
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狄德罗曾说过: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一切科学发现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历史上,如果没有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质疑,就不会有自由落体定律的生成,经典力学的推进;如果没有哥白尼对托勒密的地心说的质疑,就不会有天体运行论的变革,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出现;如果没有惠更斯对牛顿微粒说的质疑,并且坚持他的独立见解,就不会有波动说的发展,更不可能完成对光的衍射的解释。总而言之,质疑是科学前进的动力。所以,不管是课堂中还是课下,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都要对学生提问题的欲望加以保护,耐心地听,认真地解答,并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也可以带动班上胆小的学生积极发言,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处处留心生活中的科学的好习惯。我们要多多鼓励学生质疑的精神,进而发展学生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法国著名的启蒙教育家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会在不断地反思中总结课堂的点滴体会,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工作迈进一个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