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期中考试我发现学生的计算出错率较高、速度也较慢。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是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很关键的时刻,是为学好高年级数学知识打基础的时候。那么,怎样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下面我结合自己近期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体会。
一、加强直观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是一个从直接感知实物过渡到表象的思维过程。因此,从认识10 以内的数开始,我就十分注重直观教学: 课前准备好学生平时喜爱的实物、图片,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的物品,数一数每小组的人数,帮助学生强化数感。然后进行分一分,合一合的训练,如: 1-10的分成让学生每节课上课之前都要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为计算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打好扎实的基础。再通过分10 以内各数的同时,熟练地掌握10 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分一分、合一合的直观操作活动建立表象,计算10 以内加减法,为学习20 以内的加减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讲清算理、理清算理。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必须先让学生讲清楚算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课堂上让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去讲算理,很浪费时间,但这时间是值得花,花得有价值。一定要学生学会讲它们的区别,即算理。可以用编故事来说算理,如当学生第一次接触情景的时候,部分学生都会表达出图意,都会用双手表示把两边的小鸟数量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学生还会编故事: 有4 只小鸟在树上聊天,后来又有3 只参加,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就是把它们( 4 和3) 加起来。如果学生不懂算理,面对这样的题目,简直无从下手,只能靠猜,靠蒙了。如果让他们慢慢学着讲算理,理清算理,课堂上多问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你们是怎么想的? 他们都很愿意用编故事的形式说,这就是讲算理,理清算理的一个过程。他们看到同类的题目,计算的速度就会提高,准确率也会相应的提高。
三、手、口、脑相结合,强化口算。
口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花时少,速度快,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平时对学生的口算训练也变的很重要。在教学中,我采用这样的方法: 每天课前1分钟抢答(生问生答),隔天纸上计时12道口算题。当然这对个别学生是有困难,但坚持一段时间,他们都有明显进步。这个过程可以锻炼他们的手、口、脑的能力,而且在他们出题目的过程又是一个新的思考过程,慢慢地他们的数感会增强,口算能力会得到提升。
四、训练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相信大家都有同感,对于自己有兴趣的事情,特别愿意去做,而且做得也不错。学习也一样,学生有兴趣,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的,就会学得特别认真,特别配合。人们都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要想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先从他们的兴趣入手,使学生感到计算是很有趣的,是一种数字游戏,可以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解决问题和困难。所以设计的情境要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数学情境生活化、儿童化、趣味化。
很多一年级的学生最近都喜欢玩纸飞机,我在上课时,就会设计一些有关这“纸飞机”的情境: 今天,老师在小院里看到同学们飞飞机,2班有5个小朋友在飞飞机,我们班有7个小朋友在飞飞机,你们能根据老师的话,提一些有关(加法的) 数学的问题,并解决它吗? 学生一听到是他们喜欢的“飞机”,脑筋就转得特别快,也就对数学计算提起了兴趣,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解决,并动脑筋编一些自己有兴趣的题目来练习和巩固,使计算能力有所提高。
另外, “开火车”等形式的练习也可以用到课堂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使计算能力的提高有了保证。对个别的学生有特别的辅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只是我在计算教学方面的一点点体会,当然,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所谓“欲速则不达”,老师要有恒心、耐心,才能有所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