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养成好的习惯,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比如课前准备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敢于发言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等等,需要培养的习惯很多,但有一种习惯往往被人忽略——认真读题的习惯。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我们发现不少孩子本身很聪明,学习也很认真,可是一独立做题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这次测试有这样一题:

出错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在正面的那幅图下打“√”,因为那是小强看到的。
在解决问题中有一道题括号补充(先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有部分同学未画线段图,还有同学直接写出数量关系式等等。这个问题看似不严重,但是足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经过分析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1、漏读;2、只读了题目要求的前半部分,剩下的不读了或看到了却没在意,导致孩子在做题时,只完成了题目要求的一部分;3、有的孩子对题目中的某些字、词的意思不理解。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着手培养孩子良好的读题习惯。
我主要从下面两方面来做的:
一、多给学生读题的机会
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放手让他们去读题,一味地包办只会让学生失去独自读题的习惯,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只会对要求一眼看过,不求甚解。现在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做的是留两分钟,生读题并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在读题习惯的培养上,我的原则是教师一定要做一名“懒”老师,该让学生理解的要求,读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读题方法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但是读题“读三遍”,只是成了孩子们的口号,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凭经验做题,对题目常会一扫而过,就动笔了,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发生了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最初读题是让学生划关键字、词,让学生边读边思,读一句,想一想,领会了,再继续读下去,慢慢的由间读向复读过渡,就是翻来覆去数遍地读,直到读懂为止,让学生真正做到“读三遍,读理解”。要求他们“看清题”、“读准题”、“画关键”、“理解题”,也就是常说的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读题习惯的养成,必须落实到每节课中,只有真正重视学生的读题习惯,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