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校史馆 新闻中心 队旗飘飘 学生园地 教师风采 教学教研 梦想课堂 家长学校 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运城明远小学』网站!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经验交流 >> 正文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王姣
发布时间:2018-1-2 18:11:00  浏览次数:  【
 

于老师,是我最尊敬且喜欢的一位老师,他的朴实无华、幽默风趣、满脸笑容触动的是我们柔软的心,因为他是最接地气的一线老师,没有了距离感才容易打动你。他在语文教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与贡献。现在就于永正老师教学思想,我们最应该学些什么呢?

一、读,是语文的根基

于永正老师课堂的独特之处在于“朗读”----有韵味、有特色的朗读,回归自然本性的朗读。在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始终是重头戏,他把朗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有机地融为一体,那么,他是如何指导朗读的呢?

1、层递推进法。

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方法,是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一些情感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要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准确体会、表达情感。于老师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感情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以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老师引导学生分步朗读,逐步体会,先让学生整体感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理解鲁迅先生对后代的关心、对旧社会的憎恨、最后理解到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感情体会逐步加深,朗读中的感情表达就达到了理想的境地。

2、情境创设法。

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通过“激发朗读,角色朗读、各自再读,联系理解”的分层练读,使课文情境活现于课堂,使课文人物活现在眼前,使人物语言活现在耳边,从而达到了以境促朗读,促理解,促感悟的多重目标。

3、气氛渲染法。

有些课文,于永正老师往往不做过多讲述,不做过多指点,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气氛渲染,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心理图像,再让学生设身处地,朗读表达,其效果颇好。如教学《月光曲》时于老师通过播放《月光曲》片断,以美妙的音乐渲染气氛,听其乐,见其景,生其情,学生朗读课文就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4、设身处地法。

在朗读教学中,于老师让学生充当角色,以缩小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差距,从而设身处地理解内容,感受情境,体会情感。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在指导朗读与大娘告别一段时,于老师先引导掌握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三件事,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再假设让学生充当志愿军等等让学生直接充当人物,体会情感,其效果之好是可想而知的。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一定要抓住“读”字不放,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真的把课文读好了,一切就都有了。

二、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评价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最重要的标志是“会读、会写”,读与写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读能助写,写能促读,读是写之始,写是读之成。恰如朱作仁教授所说:“读写结合是教语文的基本规律。”于永正老师就是很好地在践行这一规律。

我们学校的张良燕老师在讲《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已经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把于老师的教学理念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她将语文的朗读、感悟、写作与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在朗读中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在朗读中动了情,有了心底的触动,自然有感而发,有文可写。

我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一年级指导学生如何读好课文,二年级我们组共同研讨如何讲好《假如》这篇课文,也进行了于老师课堂模式的大胆尝试,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今我们根据于永正老师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组内共同研究、学习、探讨。看似我们已经走上了这条路,可如何把这条路走好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努力做的!同时我也相信有于老师这位导师的指引,我们的教学之路会走得更踏实,更接地气!

总之,我想只要我们能做到以上两点,自己的专业化成长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联系电话:0359-2617012(教导处) 0359-2617019(幼儿园) E-mail:yunchengshimyxx@163.com
邮编:044000 地址:盐湖区学苑路魏南大街
Copyright ©2014 运城市明远小学 版权所有 晋ICP备14002007号  技术支持:启源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