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校史馆 新闻中心 队旗飘飘 学生园地 教师风采 教学教研 梦想课堂 家长学校 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运城明远小学』网站!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经验交流 >> 正文
平生谈教育,一世讲语文——邱娅妮
发布时间:2017-12-28 16:12:00  浏览次数:  【
 

惊闻于永正先生离世,悲痛之余再一次细读先生作品,他返璞归真地爱课堂,他脚踏实地的爱岗敬业,他至始至终地爱儿童……让从教多年的我再一次收获良多。

一、最简单的方法最有效

于永正老师认为,教语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多读多写。教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只要抓住“读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可以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读什么?就是读书,大量阅读课外书,从孩子识字起就开始阅读,并在阅读中识字,读经典、诵美文、背诗文、储备语言。学会多种阅读方式,默读、朗读、精读、泛读、跳读等。

写什么?就是写字、写作文,写一手漂亮的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宏扬传统文化。写作文训练从一年级就可以开始进行了,低年级写话,中高年级写段、写篇。而且要做到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就是学习语文的规律。

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课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抓住“读写”两线不放松,就能把语文教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提高。

是啊,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靠读,体察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靠读,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的语感靠读,一个“读”字,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刻,她彰显的是一种反璞归真,简约而厚重之美。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让学生读出了课文的节律、读出了课文的情趣、读出了课文的神韵,这样的读,摒弃了纯技术化的刻板,提升到生命的高度。

比如在教学《钱塘江大潮》时,先让学生从地理上了解钱塘江大潮,然后通过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然后再让学生自由朗读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教师无需做繁琐的内容分析,而是直接让学生把看到的感受直接读出来。看似简单的教学设计,但是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朱作仁教授曾经说过:“学语文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但这四者不是平起平坐的,以读写为主。因为学生进了学校,就是学习规范书面语言。不读不写怎么能行?”然而我们的教学中“写”缺少了一席之地。

我们应该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1)写在课前,主动索取。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开始学习预习课文。预习课文不仅要预习读课文,识生字,还要预习课文的写作背景,相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将自己的预习收获简略地写在课文中,也可以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后抄写在练习本上。

(2)写在课上,情动而辞发。几乎所有的课文都可以找到写话的切入点:优美恬静的散文,可创设自我想象的情境,写下自己的感受、体验;科学、生动的说明性文章,可组织学生模仿创作;情真意切的叙事性文章,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或扩写,或改写。

(3)写在课后,积淀内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既要注重文本本身,又不应该拘泥于文本的范畴。课文学完了,一定还要很多需要探讨、交流、倾诉的,所以不妨组织学生去写一写。这既是对课文文本的有限延伸,又是对语文综合素养的无限内化。

所以,先生的方法看似简单,却最为有效,语文教学不需要花样百出,不需要面面俱到,更不需要标新立异,只要我们能把最简单的读、写坚持下来,那么学好语文也就不再只是空谈了。

二、最朴素的关爱最动情

先生崇尚“微笑教学”,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境界。正是那灿烂的笑容,还能在古稀之年成为“孩子王”。

面对学生的犯错,拉下脸,提高嗓门,还是以批评为主,笑容早已埋藏在乌云中。学生耷拉着脑袋,心灵之门早已关闭,再多的言语也是徒然。教师的微笑需要什么做支撑?于老师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诙谐的谈吐。

于老师回忆自己小学时期的老师,印象最深的不是成绩,而是老师们所给予他的鼓励,以及从老师身上所学到的教学方法,比如张老师画在本上的红圈圈,红杠杠,以及张老师的多才多艺;徐老师的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白老师教会他把厚书读薄,最简单的方法让他一生受用;王校长让画上墙的方法,让他真正地体验到激励带给孩子的改变。老师们没有所谓的教学技巧,那淳朴的教学方法在于老师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所以当于老师退休后,他最想做的是让时光倒退十年,让他再教一届学生,他一定还是不关注学生分数,一定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

于老师告诉我们,当一位老师,就要想一想,我们做孩子时,做过什么,喜欢做什么,尊重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理解孩子。他讲到:孩子回家衣服脏了,不要训斥他,你要觉得这非常正常,反之,如果孩子回到家,衣服非常干净,这就不正常了,当妈妈的就要想一想,孩子是不是生病了。对于理解孩子,于老师讲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他说,他带的一位徒弟有一个小孩,经常流鼻涕,他妈妈就经常训斥他,弄得孩子很没面子。这一天,妈妈又在训斥孩子,被于老师发现了,他把这个孩子叫到身边,他对小孩说:我对你淌鼻涕表示理解,这个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亮了,悄悄地对他说:“于爷爷,你知道鼻涕是什么滋味吗?”他妈妈一听就火了,什么,你还吃过鼻涕,于老师制止了他妈妈,他说:“于爷爷,有一次,鼻涕躺到我的嘴里,我知道鼻涕是咸的。”事后,于永正对他的这个弟子说:“你看,你这个当妈妈的,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却不理解孩子,他愿意跟我说,是因为我对他淌鼻涕的行为表示理解。”

泰戈尔曾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冰心也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核心理念是平等,无需华丽的词藻,无需过分地呵护,只是学生病痛时的一声问候,犯错时的一声轻呵,课堂上的一眼肯定,失落时的一份理解……那看似平常琐碎的举动中却蕴含着老师对学生最朴素的关爱,平凡中孕育伟大,细微处影响一生。那才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动情乐章!

“死亡并不是真正的告别,忘却才是。”这是电影《寻梦环游记》里的台词。于永正老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曾说:“如果有一天我走了,我的书还可以世世代代传下去。”我相信于先生的离开一定牵动着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心,让我们一同铭记他的教育精神,传承他的教学理念。

平生谈教育,一世讲语文。

言传更身教,师范后来人。

愿先生一路走好!

联系电话:0359-2617012(教导处) 0359-2617019(幼儿园) E-mail:yunchengshimyxx@163.com
邮编:044000 地址:盐湖区学苑路魏南大街
Copyright ©2014 运城市明远小学 版权所有 晋ICP备14002007号  技术支持:启源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