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真情,落笔生花
——记张良燕老师的语文赛讲课
语文课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教师有序、有力地“传道授业解惑”是知识能够得到传承的重要手段。语文课上不仅要提升积累知识的能力,还要传递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个人有了优良的情感就一定会有良好的价值观。
语言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无论积累得有多么深厚,如果不能很好的输出只能是一潭死水。
在张良燕老师《圆明园的毁灭》的赛讲课上,各位听课老师和同学们就深刻领略了一番张老师极富感染力的朗读示范。
在展示了本节课的课堂目标后,张老师脱稿给大家朗诵了她精选的文章片段“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她平仄有序、情感拿捏准确,真实地传递了八国联军在抢掠瑰宝、火烧圆明园三天三夜后,每个华人都应该有的情绪,她精准的朗读示范将同学们带回到了那段历史。
圆明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就这样被毁于一旦。“同学们,大家一起带着感情朗读一遍吧!”“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张老师及时发问,“我听出了八国联军的残暴”“我听出了八国联军的贪婪”同学们说。“同学们,软弱的、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尝遍了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的心酸和苦痛”张老师激动地说。朗读示范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成功地将情感带入课堂。
接下来,张老师将课文关键词挖空让孩子们再读,从中体会关键词的语言特点和魅力,同时感受圆明园的美和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撕给人看”,体会圆明园的美就是在反衬侵入者的罪恶和丑陋。“美的语句朗读起来要慢,要娓娓道来”张老师适时指导同学们。
压轴的东西总是姗姗来迟。张老师不仅对课文情感的表达极为重视,也对语言的输出非常在意,积累的好词佳句只有活学活用才能绚烂绽放。张老师出示了几张圆明园在遭到毁灭前的唯美画面,说“同学们,这么美的景物如果我们身临其境会用怎样的笔触来描述呢?大家运用自己的积累来写写吧!”《礼记·学记》中说“导而弗牵”,张老师充分发挥了孩子们读写的自主性,课堂流畅,孩子们收获满满。我们赶紧上图,一起来品阅下孩子们的语文功力吧!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语言中的感情色彩需要认真的揣摩,学生若能把握住课文,推而广之就可以把握住语言这门艺术,加之深厚的写作功力,就可以把语言运用得更具张力。
撰稿:闫 娜
编辑:应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