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朵花在课堂精彩绽放
——随文练笔之我见
我阅读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后,深受启发,知道了作为教师,课堂上的亮点很重要。但是怎样才能打造亮丽自我,让自己在三尺讲台上闪亮登场呢?
我觉得这和学生写作文有异曲同工之处。
平时写作文,我们要求学生要写出亮点,尤其考场作文,更要亮出自己的特点,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睛——一手潇洒的字迹,一个亮眼的题目,一句点睛的题记,一段诱人的开头,一个含蓄的结尾,一个精彩的设计,几句精辟的议论……都会使阅卷老师眼睛一亮,取得理想的高分。
老师上课和学生写作文一样,一节好课必是亮点纷呈,有亮点才能吸引学生,有亮点方显教学个性。
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亮点,恰到好处的问题是亮点,一段标准的范读是亮点,学生积极的竞答是亮点,老师恰当的点评是亮点,巧妙的课堂过渡是亮点,精当的顺序安排是亮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束语是亮点……大到教学的各个版块,小到随文练笔,都需要亮点。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随文练笔,它不仅为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变“苦作”为“乐作”,更重要的是,练笔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这种真正焕发出迷人光彩的随文练笔,会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也正好与我们的课堂小练笔有大径相同之处,与名师共进,实感幸运,支老师的教法更让我钦佩。下面跟大家分享自己学到的几点浅薄见解。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活动,课堂上少不了说的练习。因此,根据学生的说,我们可顺势让他们写一写,让“说”为“写”铺设平台,以此降低写的难度,为“乐作”打下基础。
如教学《古井》第三段时,以段落两个重要句子为教学起点,让学生来讨论,深入领会村里乡亲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教师先引导学生发言,让大家知道老人需要帮助,接着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村里人不管男女老少,身体好的、身体不好的,都去帮助老人。之后换位思考,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帮助那两个老人?试着自己写一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是从思考和惊奇开始的。那么可不可以让随文练笔也从思考和惊奇开始呢?答案是肯定的。
如何善用学生的质疑问难来进行练笔呢?
如学《桂林山水》时,“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之后老师从山与水互相依存的关系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以课文中四个“这样的”为发端,强调了只有这样的山和水才能称为桂林山水,才能“甲天下”。这样的教学是思维与语言的训练,能培养学生有联系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真理源于争辩。
教学《画杨桃》时,围绕着:为什么有些同学说“我”画的杨桃不像杨桃?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出示图片,问这是什么?同学们意见不一,有的说是马蹄,有的说是指南针,有的说是人造卫星……学生争论不已,老师笑而不语。后来老师公布答案,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茶壶。老师总结说——观察角度变了,画出的图形也就变了。写作时,变换角度,换个思维便可以有不一样的中心,不一样的精彩文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课本中,有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有描写至真至爱的亲情,有抒发纯洁无暇的友情,有谱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这些都是进行练笔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让学生在感情氛围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双向交流。
在学习了《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后,许多同学体会到了文中第二段作者心中那种为祖国领土被践踏产生的激愤之情。而第三段作者笔调一转,写的轻松活泼,颜色清秀。对于这一段可以采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进行情感体验。对于以后写关于爱国的文章,情感便油然而生了。
随文练笔虽小,但认真挖掘文本资源,亦可开辟练笔天地,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能尽快进入习作的自由王国,能够意到随笔,充分享受习作的自由与乐趣,让他们的真情在自己的作文里自由流淌,让习作成为他心灵的港湾,成为他倾诉表达的自由乐园。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时时有亮点,处处有亮点。教学因亮点而精彩,课堂因亮点而完美。读罢整本书,我不禁问自己,他的教学智慧和个性从哪里来?
究其原因,除了他具有一定的天赋外,最重要的是他对语文教学所特有的勤奋。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支玉恒老师筑起了语文教学的独特风景,开启了一方语文教育的崭新视界。这本书,这位有个性的语文大师带给我们的思考很多,我只是说了一些浅显的或者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这些也正是需要我认认真真思考和扎扎实实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