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茗茶,过程虽然是安静、寂寞的,但在慢慢咀嚼之中,你就会品尝到其中的甘甜。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它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读之思之,渐渐地卓有成效。接下来,我就与大家简单分享两点。
作为一名教师,我自认对自己要求严格,全心扑在教学上,平时也有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则改之,取长补短。但困惑一直存在:班中的个别学生无论花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无论如何苦口婆心地劝导,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上课心不在焉,下课无所事事,作业态度更是令人苦恼万分。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们就应该更多地阅读。因为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种看到的不懂的东西就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工作起来也就越容易。
我班有一个特殊的孩子,父母离异,个性腼腆,学习能力较弱导致他越来越自卑,我想尽办法鼓励他自信,创造机会让他锻炼,但收效甚微。为此,我找到他的奶奶,希望与她一起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两周的观察中,我发现他常常独自发呆,问他原因,也总是腼腆地一笑。
有一次,我无意间与他聊起课外读物,孩子竟然支支吾吾说不上一本最喜欢的书籍,我赶紧与奶奶联系,出乎我意料的是:奶奶告诉我,1至3年级她不常关注孩子的学习,而所读的书籍也仅限于老师推荐购买或图书馆借阅的漂流书。
原来如此,错过了最佳的阅读兴趣期与阅读积淀期,这才导致了孩子方方面面的自卑。找到原因后,我有时间便与孩子聊书,共读书的交流时也常点他来分享。慢慢地,课余读书时间有了他的身影。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三,孩子的奶奶找到我,给我看了一张书籍清单,让我代为购买。说孩子喜欢上了读书,是一个好的转变,我们都为此暗暗欣慰。就这样,在家长的关注与陪伴,在班中孩子的鼓励与欣赏中,他开始阅读了,虽然参与时欠缺积极,只是安静地听着,但我相信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相信他会迎头赶上。
平时的实践中,我发现阅读确实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但要搞好阅读,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兴趣问题。正如大家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平时的我就是这样做的:
早读经典诵读,让“学困生”带动大家一起复习,体验当“小老师”的成就感;
课下批阅日记与采蜜本时,让“学困生”来找寻好词佳句,以便欣赏之余自我成长;
观察“学困生”的微小进步,及时鼓励与大力表扬相结合,激励他们不断突破自己,相信自己。
当然,我也欣喜地发现:当孩子体验到进步的喜悦后,对学习也越来越重视,游戏、竞赛虽然只是一种手段,但当孩子对学习燃起信心后,再引导他们多多阅读,会更有效。我一直在朝着这样的目标努力着……
教育是一项漫长而艰难的工程。虽说教无定法,但从《给教师的建议》中,我知道教有前提,那就是——细心关注与大胆尝试。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我将继续细致了解学生,与孩子们一起从书中采蜜,实践于教学实际中,用爱心与耐心陪伴他们一路成长,也会与同仁们一起,坚信书籍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