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误会了“静待花开”
——校长眼中的家庭教育之一
周一早上,我在校门口值班。
为了帮助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国庆后我们尝试着规定:一年级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校门口就可以了。
如之前所料,“亲子”之间的“惜别”,成为校门口最“动情的风景”。
“宝宝再见,今天晚上妈妈给宝宝做你最爱吃的披萨。”孩子一步三回头,眼泪汪汪,走进了校门。
“宝宝好好表现,妈妈在家等着你带着老师奖励的红星。”孩子面带笑容、从容淡定地朝教室走去。
“张博英再见,爸爸目送你上学。”孩子器宇轩昂、抬头挺胸,接受阅兵一样走进校门。
“奶奶,宝宝也要爸爸妈妈,宝宝要奶奶。”再看后面的奶奶,左手拎着书包,右手拿着奶茶,满脸的心疼和不舍,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任凭小孙女哭闹。无奈和心疼,都写在了那张满脸沧桑的脸上。
一时间,我感慨万千。
并不是说,家长说什么样的话孩子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而是家长说什么样的话,几乎能反映出家长给了孩子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的氛围,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校门口几乎没有什么人了,我来到一年级的教室。
教室多媒体上播放着韵律识字的音频,八个教室响着一个声音。几乎每一个教室,都有孩子在收拾书包,往出拿书。八个教室分布在教学楼南楼的一层和二层,我上上下下转了两个来回,仍然有孩子在从书包里往出拿书,要不是老师帮忙,估计这些孩子会一直这么“拿”下去。这其中,就有那个和奶奶“十八相送”的小姑娘。还有两个让我哭笑不得的孩子——站在楼道里吃妈妈在校门口买的快餐——十月下旬的天气,运城早晨的空气,这两天正在为了应对恶劣天气而限号。
回到办公室,我看到了那本《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这本书给当下浮躁的教育,注入了一剂“镇静剂”,让火急火燎追逐名校、追逐成绩、追逐名次、追逐升学率的中国教育界,有了“回头看”和“冷静思考”的机会。可是也成为很多家长把所有问题指向孩子的“尚方宝剑”:
“我家孩子就慢,老师你要有耐心哦!”
“老师不要着急,专家说您的爱心才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我家孩子生来就这样,不能操之过急。”
……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我想问,究竟谁是蜗牛?
究竟是孩子天生就“慢”,还是我们家长一直在拖孩子成长的后腿?
究竟是孩子需要“散步”,还是做父母的在原地踏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