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梦想课上讲述了绘本《我是谁》,事后引发了自己对故事的一些浅陋认识。做以记录,为了以后更加深刻的认识。
——写在前面
提起故事,首先会想到:从前、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的词语,并且伴随着一段美好的回忆,伴随着曾经陪伴我们读故事的最亲近的人,或者奶奶,或者妈妈,或者爷爷和爸爸,亦或者一个阿姨,或者一个姐姐。
小的时候,我们是故事的倾听者。
上学后,我们开始学习拼音,学习认字,慢慢地,我们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自己读到故事,开始知道了小红帽、白雪公主、狼和小羊等等故事。
再后来,我们听到各种不是书本的故事,听到很多要讲述道理的故事,于是,道理并成为了几乎所有故事的意义,看完一本书没有点收获,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到现在,渐渐明白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创造故事,每个人也都是故事的书写着,演绎者。而每一个场所又是由很多人交织在一起,不断创造着属于我们特定场所下的故事:社会故事、家庭故事、学校故事、班级故事等等。
这就是我们和故事之间的故事。
而今天,我最想说的是故事对于我们身边孩子的意义,故事对孩子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
可能从接触绘本以后,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会问我:绘本到底要告诉孩子什么,教给孩子什么?
绘本里包含的太多,但给予我们和孩子最重要的就是那份温暖,就是其中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去经历、去选择、去思考,然后不断地走入他们的思维,他们的精神。
记得马玲老师在《儿童早期阅读课》中这样说:
“孩子在听一个故事,经历别人所经历的,这故事可能是一个高度典型化的人类故事,而因为他听到了,所以就进入了生命的经验中,在生命有一天遭遇相类似的场景时,故事将被重新唤醒。”
“同时在思考自己将要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告诉他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做出道德上的选择。而孩子今天做出的选择将会影响到他每天在教室里面的选择,甚至影响他一生的选择。”
“同时,他高效地思考:故事逻辑、人物逻辑、道德逻辑。”
“在这样的故事中,什么是坚持,什么是相信,什么是愿望和爱,以及深深浅浅的生活哲学,生命哲学,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们吸收,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这些故事就这样慢慢点滴渗入孩子的整个生命。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让这些故事生动起来,活起来,给孩子们留下更加深的印记。
通过对故事本身的理解,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通过故事和孩子进行对话,引发他们对于故事的理解。
其实我觉得任何故事都是对自己的一种理解,都是对周围的一种态度,每个孩子在吸收了最佳的故事营养以后,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不同程度的进行输出,引导他们表达自我,于是这样有了我们的读写绘。
而读写绘,就是孩子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想法和情感。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画面的漂亮与美术的线条来评判孩子的写绘作品,我们其实就是要通过作品去理解孩子,看到他们的情感、道德的变化,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表达着自己,修正着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孩子敢于去写,敢于去绘,分享一切我们能够捕捉到的精彩,这样的方式就会鼓励到他们,让他们更加勇敢,有信心的去做这件事情。我们只有明白了故事的真正价值,才会树立“读要永远优于写”的观念,孩子们也才会幸福的畅游在故事的世界里,尽情的舒展……
而每一个读给孩子的故事,我们要做到从孩子的角度去审视,用孩子的童真的方式去仰望,绝非易事。
无论如何,故事总是温暖的代表,而我们的孩子,也一定会因为故事,因为讲故事的人,更加喜欢听故事,生命更加完整、丰盈。
所以,总会觉得,故事好神奇!
其实我们也在这些精彩绝伦的故事中不断遇见孩子,不断遇到童年,不断遇到那个曾经是孩子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