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有“学生的学习”
课后才有“老师的成长”
——读《我就是数学》有感
《我就是数学》,书名多牛,多霸气!就是因为这种气魄,我爱上了它。我最佩服的是华应龙老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在课堂中求索的成功源于课前的慎思,以下我就以“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为例来说说我在课前慎思方面的思考。
思考一:数学的价值。
通过我的这节课能否让孩子们体验到数学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它?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属于一节概念课,尽管大部分学生对乘法并不陌生,甚至好多人已经会背诵乘法口诀,但对于乘法的意义并不了解,更不清楚乘法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学了加法还要学乘法。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用他们熟知的素材,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学习乘法的意义。
思考二:课堂上孩子的亲身体验。
课堂是孩子的,他们本该就是课堂的主人,而我的这节课如何让孩子们体验,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动手中学习知识,是本节课思考的一个重点。例如每架飞机坐2人,有4架飞机,一共有多少人坐小飞机?课上组织学生利用芸豆,同桌两人一组,摆一摆,说一说,启发学生自己列出算式,2+2+2+2=8(人)。为了突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在这里我们一起拓展,出现更多的小飞机,8架,10架,20架……学生摆也摆不过来,连加算式写起来更是麻烦,通过这样的不断追问,亲身感受他们的方法比较麻烦,并由此产生新的学习需求。
思考三:学生是聪明的。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不像我们大人那样思维定式的影响,在教学时,师生融洽的合作关系,平等的讨论问题,学生就可以迸射出思维的火花。课上就在大家都积极的说完每类游艺活动参加的人数后,有一个同学一直举手,强强要求他再来补充,当时我也纳闷了,还有什么遗漏的吗?好吧,×××你来说,小陈同学自信满满地站起来说:“每节小火车有2个车轮,有7节车厢。”对,观察可真仔细!课后我不禁反思自己:备课时框得有些紧,没想到孩子们会观察出这么多信息,这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每一个人都是聪明的,不要总用自己的思维去要求孩子。这也让我体会到预设的重要性。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作为教师应该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就像海明威说的:“比别人优秀并无高贵之处,真正的高贵在于超越自己”。
在许多老师眼中,教材就是数学,于是课堂中老师心中只有教材,只有知识。而“老师就是数学”则是一种境界,处于这种境界的老师才是真正的“人师”。因为他们的眼中有学生,有学生的学习。文中提到的“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由来”、“ 承认学生是聪明的”这三点,就是“眼中有学生”的具体体现。这小小的改变,却是老师为师之道的一个大大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