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沟通的心理效应
——读《学生可以这样教育》有感
作为一名老师,要想走进孩子们稚嫩的内心世界,沟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与学生的沟通大部分是通过对话进行的,对话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心灵的碰撞。那么我们该怎样和同学们有效的沟通、交流呢?读了《学生可以这样教育》一书,我受益匪浅。
一、多用“我们”——自己人效应
当我们和学生谈话时,要经常提醒自己:多用“我们”,少用或不用“你们”,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他们是自己人。如果实在需要特指学生时,尽量改用“大家”这样委婉的称呼。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自己人”的信任关系后,教育效果才会提升,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细微处着手。
首先要把师生平等的观念落到实处,人格上的平等才是真正意义的平等。师生之间要想沟通顺畅,贵在真诚、平等。我们不要居高临下,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比如学生对一件事情的处理结果不满意时,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他的想法肯定有一定的道理。对有争议的地方,要和学生一起讨论,统一观点。也可以试着使用一些改善人际关系的小技巧,比如:改变对学生的称呼;在了解学生脾气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肢体动作,比如拍肩膀、摸头发、握手、拥抱;在学生的一些重要日子,给他们制造一点惊喜,等等。
二、以心换心——角色置换效应
在师生沟通时,我们要常做换位思考,还要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如果学生能理解我们,那工作就好做多了。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我们理解学生。这样在长期相处中,他们也逐渐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宽容,这对他们的终生成长和发展大有益处。如果大家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那么,许多冲突和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三、没有白说的废话——调味品效应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每个人每天说的话,绝大部分是可有可无的废话,适量的废话其实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也有人把它称作“调味品”。如果我们善用调味品效应,就会让谈话在融洽、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和学生谈话时,先说几句“废话”,谈谈最近有什么新鲜事,身体如何、心情如何……再渐渐进入主题。学生的心情在这看似闲聊的对话中就会得到放松,后续的谈话就容易进行。
四、“数学老师说你很棒”——第三人效应
所谓第三人效应就是说话人(第一人)转述第三人的话,以增强说服力。
最近我们班里的某同学因为思想上的波动,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正在我发愁的时候,和数学老师的一次闲聊给了我很好的提示,数学老师无意间说了一句“咱们班的某同学最近数学课上表现很积极,总能抢着回答问题”,在接下来和他的谈话中,我就引用了数学老师的话,还略带夸张“数学老师说你很棒啊!最近课堂上表现的很积极,听了数学老师的话,我自己也受到很大的鼓舞!”
我一边说话一边观察他,发现我说出数学老师对他的评价后,他眼睛里放出了光彩。我知道第三人效应起作用了,于是,又顺势鼓励了他一番。这次谈话后,我分明感受到我和数学老师产生了合力,教育效果非常明显。他在数学课上表现出了更加努力的状态,同时,在其他课上亦开始好转,他终于找到了自信,找回了他原有的位置。
所以,只有和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才能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我们的教学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