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什么时候见过梅花,我可能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没见过梅花。但是梅花山,那就更是渴望不可及了,孩子们就没法理解。
还有就是《草原的早晨》。我们这边一年级的尽是这样一些课文,你看台湾一年级的课文是什么,它就是《天亮了》、《上课了》、《我的一家》,就是这样一些孩子们身边的生活。不是说我们只能学身边的,而是特别的年龄阶段,他特定的认识水平需要从身边的开始。
孩子们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由我们的想法和感情来代替他们的想法和感情,那这样就是愚蠢的。像我们把《匆匆》、《春》这样的朱自清的名篇,我们成人特别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本来就是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你问一问小学生,他会喜欢《春》吗?他会喜欢《匆匆》吗?我曾经对小学生做过一次调查,每一次调查都是“排倒数第一、第二、第三” 这么一个位置。
为什么?
他这个年龄,他喜欢故事,你非要逼着他学这种所谓的名篇范文,我觉得他没办法学好。
什么时候他会喜欢范文呢?他会泛读的时候,他就真的喜欢范文了。你看小学生他会泛读吗?他一开头就跑,你让他泛读难死他了、烦死他了。但是有一天到初二了,他开始学会泛读了,他也喜欢范文的情调了,《读者》也会成为他们首选的读物,这个时候大量泛读的阅读期就开始了。
所以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应该是大量的故事书、历险记、童话,我们喜欢不等于孩子喜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推荐的好多书目孩子不喜欢。九年制课标修订之前,我们课标推荐的那些书,哪一本是学生喜欢的呢?几乎没有。为什么?这是我们成人的视角,我们认为很重要,我们认为孩子应该去学习。
所以就包括我们订画报、订儿童杂志的时候也要留心。两岁之前,有一本叫《婴儿画报》,两到三岁,有一个叫《娃娃画报》,三到五岁叫《幼儿画报》,五到十岁还有《儿童画报》,然后是《连环画报》。
好多家长和我说,你们家孩子好,你家孩子喜欢读书,我家孩子不喜欢读书。
我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不喜欢你给他的书。我们家长现在带着孩子到书店去,一买就买提高成绩的书、马上见效的书、他不喜欢的书。所以,孩子不是不喜欢读书,是不喜欢家长给他推荐的书。
现在出版界也有好多误区,所以要慎重选择图书。
一个误区就是,好的名著被改编成学生读的连环画,或者有一套书把四大名著,把《红楼梦》改编成小学生读的连环画,这是非常愚蠢的一件事儿。
叫小学生读《红楼梦》,他能学到什么呢?你是害了《红楼梦》。为什么?就是他再也不读这个玩意儿了,因为他知道这个是不好的,结果到了成年他也不读了。
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我们选了十位学生,就是我们问他“你喜不喜欢《红楼梦》?你是什么时间读的《红楼梦》?”
十位学生,有七位学生说喜欢《红楼梦》,这七位学生是什么时候读的《红楼梦》呢?一个是高一寒假,一个是初四到高二,一个是高一暑假,一个在高二,一个在高一暑假,一个是初四暑假,一个是高一至高二上学期。
还有三位学生不喜欢《红楼梦》,我调查一下,全是在小学和初一读的《红楼梦》,从此他就不喜欢这玩意儿了,你再让他读就很困难,就伤了他的胃口。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把好的东西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送给孩子。
其次,有些名著是有特定内涵的,并不适合孩子读。
我想引用费孝通一句话,他说:“我小的时候,还没现在的孩子们幸福,很少有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书,我只能从爸爸妈妈的书架上找书看,比如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里边说你一刀我一枪的,很精彩。”
我始终不建议孩子们读《水浒传》,这个书没有一定的见解能力会出问题。因为它里边好多容易迷惑孩子的,假的,那种义气,那种杀杀砍砍很容易养成孩子模仿的习惯。
再一个,好多名著是挺好,但是不是孩子的名著。还有呢,有人心非常好,觉得孩子们读名著这么厚读不了,所以就把它缩写了。这一缩写可坏了,情节一删减,这人物也不丰满,从此孩子就不喜欢了。
书店里有好多这种的书籍,特别危险,一定不要读这种缩写的书。缩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只有极其个别的作家,那些驾驭能力非常强的作家,他不仅写小说,而且写得非常好的作家,才能够缩写出来。所以这些缩写的书我们不建议去读。
还有,警惕假的少儿书籍。我举一个例子,这是《科学家爷爷谈科学》给小学生读的书,其中我举一个著名科学家谈地球资源,这肯定是给孩子读的书。但是随便拿出其中一段话来你就读不懂,连我们都读不懂。
你看,里面谈到矿石的时候,它说矿石是指一种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从中提取有用成分的自然矿物聚集体。这不坏了么?这不越搞越糊涂么。
所以,就是因为这样一些原因,那么,语文主题学习就有一个专家团队,专门给孩子来挑选适合他们读的文章和图书。
降低阅读起始的期望,不带任何附加条件
我记得,2006年我到太原去,太原的一个语文特级教师告诉我一个叫他很不安的例子,主人公是他的外甥女,因为一旅游,她妈妈就让她写游记,所以从此就不喜欢旅游了。
阅读也是这样,有好多家长,一阅读就让孩子写读后感,一阅读就让孩子干什么事儿,就要写作,所以搞得孩子也不愿阅读了。因此我们千万不要着急,只要有了一定量的阅读量,你不让他写,他也忍不住。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搞教材的时候,我们特别希望快出成绩。我们改了半年了,怎么成绩没有提高,甚至还要下降,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它是一个长线的改革,这个改革,在第一个学期甚至要以牺牲基础知识的成绩为代价。但是不要紧,只要你坚持两个学期以上,他就会突飞猛进地提高。
所以我们在改革初期,一定告诉所有参加改革和旁观改革的人,改革是有风险的,改革的期望值不要高了。
今年春天,我外甥到老家潍坊,他刚刚一岁半,还没有学会叫姥姥,结果一到潍坊就遇到一大批他要叫姥姥的人。这批人特别渴望这个一岁多的孩子能够喊一声姥姥,所以每天就一批人围着他教他说姥姥,“姥姥、姥姥、姥姥、姥姥”……把孩子教傻了。
我一听这事儿着急了,你们赶快回来,再过一个月这个孩子就傻了。他天天没有成就感,天天在挫败感中,他还是学不会。为什么?再有两个月,你不教他就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慢慢去滋养他。
要培养孩子阅读的成就感
在孩子进步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给他创造一些精彩,给他鼓舞。比如说,和课外互补一下,我们先读个什么,再去读课文的时候,读了和不读是不一样的,那么他就体会到成就感。
最近一个学生特别喜欢一个电视剧、动画片或者是电影,那么你就选择一些和那个有关系、能够帮助他理解的一些文章让他看,然后他再去看电视,再去看电影,再去看动画片,就特别有成就感。
当然,开一些家庭的读书报告会、班级的读书报告会或是小伙伴之间的读书报告会,等等,这都会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在这一方面,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有非常好的方法,我也听到了一些,看到了一些。
在集体中引导孩子阅读
像在中国台湾、在新加坡,你经常会在教室里、走廊上、一些活动空间,看到阅读数。一个学期他们要读20本书,其中读过的用红色苹果代表,没读过的用绿色苹果代表。以此让学生互相竞争、互相比较、互相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