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奇事引好奇
——记许萍萍老师《俗世奇人》
语文导读课
古人于读书是非常刻苦的,“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闻鸡起舞”这些俯拾即是的例子都是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的典范,都是我们而今学习的榜样。
如今,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的好处自不必多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导读课,如何带领同学们遨游在溢满书香的海洋,的确是得费一翻心思的。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许萍萍老师的《俗世奇人》导读课。
万事开头难。如何在课程开始时抓住同学们的思绪并引起兴趣,许老师是做足了功夫的。
谁知道“天津卫”在哪?
课堂一开始,许老师抛出问题,活跃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出了本节课故事发生地——天津。
天津有什么奇人呢?
大家先来听一段评书《天津泥人张》,热闹的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故事过半,正当大家听得入神,不知道是谁“噗嗤”的笑出声来,引来大家一阵好奇的张望。
这个泥人张,真是奇,不仅技艺高超而且才思敏捷,让人拍案叫奇!
有趣和好笑让同学们禁不住想要知道天津还有什么奇人轶事?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不是很高明、很成功?
接下来,许老师又给大家讲了《苏七块》、《刷子李》的故事。
苏七块,为什么他的名字叫七块?
这个奇怪的名字后面又有什么奇怪的故事呢?
有请班里看过这个故事是同学给大家讲下吧!

童真是语言更能引起同学是共鸣和感受哦!李同学绘声绘色的表演着,同学们认真的倾听着,满满的和谐画面。
结尾处许老师适时地打断了李同学的表演,发出问题——苏七块会不会给车夫治病呢?
听得入神的同学们被打断了思绪,大家瞬间变成了编导,“会看,因为医生会救死扶伤”、“不会,因为车夫太穷,没有钱”、“车夫可能会跟朋友借钱”……

大家的兴趣就像打开了的泄水闸,奔涌无阻,不吐不快。听得我都想赶紧去读一读这本奇人故事。
粉刷匠故事开始前,同学们齐唱儿歌《粉刷匠》。多亲切啊,童年的快乐记忆犹新。
先回忆一下自己亲眼见到过的粉刷匠的形象吧,是不是满身的白浆?
许老师节选了一段《刷子李》的精彩段落,徒弟曹三发现了师傅身上的白点,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那这白点到底是不是白浆呢?欲听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这欲言又止的结尾,跟有人在心上挠痒痒似的。
同学们会主动去看这本书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事实上,这一节课刚一结束,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翻阅着,急切地在书中寻找着答案。

这节课,许老师思路清晰,用一个“奇”字贯穿了始终,成功的引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回味无穷,指引着同学们畅游在书的海洋,并将引路人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撰稿:闫 娜
编辑:应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