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层楼
——鹳雀楼木质模型搭建纪实

视线退回到公元前1400多年前,在山西一个叫蒲阪(今山西永济)的地方,某一日迎来了一群能工巧匠。不久后的一天,一座巍峨雄浑的楼阁建筑拔地而起,见者无不称奇。100多年后,一位青年才俊来到蒲阪,登临此楼。轻风吹过,鹳雀长鸣,面对着奔流不息的黄河,诗兴大发,随即一首《登鹳雀楼》横空出世,连同诗人的名字——王之涣一起共同成为千古传诵的一段传奇!
话分两头,我们的视线拉回到公元2017年明远小学。这话还得从一个月前说起!
应学生们强烈要求,我们在本学期美术培训课程中,加入了模型搭建练习这一环节。模型拿到手后,我没有急于将模型下发到学生手中,而是首先仔细分析了模型板以及讲解图。模型板共分12个相当于A4纸大小木板。在木板上又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大大小小将尽200多块的模型部件。讲解图上细小的数字标识更是如蚂蚁搬家密密麻麻爬满图纸,让人一时理不出头绪。我心想:如此细碎的工程,学生能否应对自如呢?内心着实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务之急,我要做四件事:
1、搭建起一座鹳雀楼实物模型。方便学生在随后的练习中随时得以借鉴
2、鉴于原讲解图太过琐碎,我重新做一套建筑分层模型讲解图。
3、要跟学生详细介绍鹳雀楼的建筑构造特点。
4、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大纸盒,避免随后模板下发后,零件相互乱拿乱丢,减少零件丢失的几率。
培训工作正式开始,我首先用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边对照鹳雀楼实物模型,边分析了鹳雀楼建筑的特点,我告诉学生们:“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后历经年代更迭,天灾人祸,我们目前看到的样貌是仿唐建筑鹳雀楼。它的特点是延续的唐代建筑的大气雄浑,端庄内敛。大量采用木质结构,并在建筑的许多地方大量使用了斗拱。房檐巧用飞檐,使得建筑屋檐如鸟雀羽翅,给人以随时凌空飞跃之感。建筑整体四檐三层……。”随后我又带领学生逐层观察并辨认了什么是斗拱,什么是廊柱,每层之间有无相似处和不同处等等问题。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魅力可真是不可小觑!学生们一个个托腮凝听,听到精彩处,个个头点得跟捣蒜似的!
趁热打铁,随即下发35套建筑模型板,拿到模型板,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撕开包装纸,用我事先给他们准备的记号笔在每块板上标注了1到12的阿拉伯数字,这样做可以在制作的过程中,根据我的模型分析图按号所引找到相应的零部件。学生们边对照我的实物鹳雀楼仔细揣摩,边参考我黑板上的分层示意图观察,这次教学学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己找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共性问题,我在做以解答。
好事多磨,随着搭建工作的步步推进,自认我的准备工作还算周全,但是不佳状况还是不时在搭建过程中不断冒泡。比如有的学生太用力,零件折断。或是需要用力进行接口穿插时,有的学生没力气,有显得力不从心。或是有些模型在压模环节,力度不够。模型接口小洞不明显,学生需要其他工具辅助才能穿过。或是有些模型由于热胀冷缩,木质出现变形,松散等等问题。那就见招拆招吧。无小洞,用锥子,剪刀扎刺过去,模型断裂我就拿出一把秘密武器“热熔枪”逐一进行粘合复原。
搭建可谓是一波三折,有的学生渐渐由原有的搭建热情慢慢退去,随之进度有些缓慢,看到这些,我很理解学生,我安慰他们稍安勿躁,放下自己手里的活,到周围走走,看看其他搭建相对顺利同学的模型,向他们取取经,调整好情绪在进行也不迟!
就这样,我的教室里每到下午特长课时间,总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模型被学生们满满当当的摆满教室各个角落,学生或坐或站。有的凝神思索。有的目光呆滞,有的捶胸顿足,有的抓耳挠腮,有的窃窃私语,有的伸长了脖子正在“偷艺”。一时间好不热闹。我站立期间。瞬间时空穿梭,我感到自己耳畔生风,身旁喊声冲天,我的35名斗士,正在用自己的勇气和热情,披荆斩棘,向着胜利,不断向前!正在用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豪情。续写着鹳雀楼的传奇。
当我提笔写下此文时,回首放置在教室展示台上的那座座小小鹳雀楼。学生们在制作中忙碌的身影又一次在脑海中晃动。心中不觉涌起阵阵感动。
幸福是什么?答案有千万种!但我依旧会不改初心地相信,学生的快乐与成功,永远是我做为一名美术教师的最大光荣与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