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中难度较大的题往往是学生错误的集中点,这是我们数学教师的共识。但批改作业的时候也会遇到,某道简单题的错误率比难题的错误率还要高。显然,这些错,并非因为难。于是,我们就容易将学生这样的错误归结为粗心。我们会为学生这样的错误而惋惜:“难题能做对,这么简单的题却错了,怎么这么粗心?”诚然,学生确有粗心的时候,但细细想来有些错误与教师的教学不无关系。比如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这道选择题,全班39位学生有23位做错。错误率接近60%,其中19位学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B。
题目清楚的告诉我们,小明家在学校北偏西40°方向上。由于北向与西向之间的夹角是90°,因此也可以说小明家在学校西偏北50°方向上,显然这道题目并不难。 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选择B选项呢?我觉得这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系。教材中《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的新授内容,后面安排了练习题。其中的第三题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量一量,说一说北京在哈尔滨的什么方向?哈尔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使学生感受位置的相对性。这样的感受位置相对性的练习,从第3题开始总共安排了5道,占了全部练习的近一半。一开始学生感到很困难,于是我在这些练习上花了较多的时间。渐渐地,学生体会到两种描述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发现:两种描述方式是方向相反,角度不变。于是在描述相对位置的时候,只要写出其中一个,另一个就比较简单了。
练习中反复出现同一类型的题目,确实可以突破难点利于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但做多了以后,学生也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降低了对题目本身的关注度。在遇到不同类型的题目时,仍然“不假思索”地下笔,却没有发现题目的类型已经发生了变化。19位学生“不约而同”选择B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因此,我认为避免学生的简单题上出错,有必要在难点突破以后,增加一个对比练习,以下是我设计的两组对比题:


学生在两组对比练习中的正确率已经接近或超过80%。对比练习的效果是明显的。
熟能生巧是大家熟知的一个成语,意思是熟练了就能产生一些巧办法。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细致的讲解,并操练某种题型后,学生或快或慢地掌握了这类题目的解题技巧,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对题目的分析也会变得“粗糙”起来,于是在“似曾相识”的题目上就容易出错,即便是一些简单的题目。这并不是教师和家长反复提醒:“仔细一点,不要粗心”就可以扭转过来的。课堂上紧扣重难点,并强化训练,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们不能忘了组织辨异比较,这样不仅可以展示知识之间的差异,也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长此以往学生在简单题上犯的错误就会大幅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