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的导入或一节课的起始环节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而学生的好奇心往往来自于教师创设的情境,好的情境设置能培养学生的灵性,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那么怎样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呢?
数学来源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教学时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和发现问题。在教学《经过时间》一课时,多媒体分别显示了四个画面:第一个是淘气起床画面,钟面显示6:30;第二个画面是淘气吃早餐6:55;第三个淘气收拾餐具7:15,最后一个淘气背着书包出门7:30,孩子们兴高采烈,因为这样的情景也是自己每天所经历的。
师:看到这一场景,你想知道什么?
生1:淘气吃饭用了多长时间?
生2:淘气穿衣洗漱的时间
生3:淘气收拾餐具用的时间……
引导学生讨论,体会时间点和时间段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孩子们学的不亦乐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况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在《认识角》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摸一摸——初步感知角的特征,再从生活中抽象出角——进一步辨清角的结构,折角活动则用一张圆形纸片折出不同的角,重点掌握折直角的方法——充分认识直角,并会判断直角,最后通过小棒摆角,更是让课堂达到了高潮,学生通过手、眼、脑等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理解了新知形成的过程,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方法,也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小学生好动、好玩、爱做游戏,如果把学习内容寓于游戏、竞赛之中,就能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激情,学生在感知《一分有多长》时,设计了三个游戏,1分钟能做几道口算题、1分钟写名字、1分钟拍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全体学生参与活动,加强体验,亲身感知1分钟能做什么,1分钟有多长。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新的理念带入课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合理、科学地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