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中学,在学中做
——《 磁铁》融合课教学反思
科学课程理念要求:“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发展”。在教学中,我始终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教师最终落脚点则是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和发展。在《磁铁》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就抽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亲自去“玩”,在“玩”中去发现,去探索。
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之后,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简单了解几种常见的磁铁形状及名称之后,直接放手让他们玩一玩磁铁,唯一的要求就是看哪组玩磁铁的方法多。把宝贵的时间移到动手玩磁铁中,尽可能多地提供“玩”的时间和空间,并且这种“玩”是自由的,开放的,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实际上也给他们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搭建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下面是孩子们“玩”过之后分享的片段。
生:我们组发现磁铁能够吸上回形针、铁钉、小夹子,桌子腿;不能吸住铅笔、磨易擦笔、尺子、橡皮、班币,桌子面、纸。
师:观察磁铁能吸引的这些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都是铁做的。
(教师板书:磁铁的性质1:能吸铁——磁性)
生:刚才把颜色相同的两个磁铁往一起放时,一个总是“推”另一个,放不到一起;颜色不同的两个磁铁往一起放时,还没挨住,它们很快就吸到了一起。
(教师适时说明相同的磁极叫同极;不同的磁极叫异极;并说明这就是磁铁的性质2: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生:我用细绳把条形磁铁悬挂起来之后,标有S的指向南边,标有N的指向了北边。
(磁铁的性质3:指向性——能指示南北方向)
生:我在桌面上放一个磁铁,在桌面下也放一个磁铁,移动下面的磁铁时上方的磁铁也在动。
生:我在两块磁铁中间放一张纸两块磁铁还能吸在一起。
生:我拿磁铁吸引大头针时中间放一张纸也能够吸上。
生:我把回形针放在一张纸上,在纸的下面放块磁铁,当磁铁动时回形针也在动。
生:我把塑料尺子放在磁铁和回形针的中间时,磁铁还能吸住回形针。
生:我发现磁铁两边吸引的回形针比较多一些,而中间没有吸住回形针。
生:我在小牛顿班学过,把回形针在磁铁上摩擦一会后,这个回形针就能吸住别的回形针了,这就是磁化。
(教师说明磁化小钢针的方法。)
在科学课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在本节课中,老师没有过多的讲,是孩子们在自己动手“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个知识点,并立刻消化了一个个知识点。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写有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但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所以我相信孩子们对本节课内容一定记忆深刻。但是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玩磁铁的活动中,有部分学生只顾玩,而不善于从中总结自己的发现;别人发言的时候,不善于倾听;认识磁铁能指示方向的环节,悬挂的磁铁很难静止下来,方向指示的不很明确等等。因此,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在玩中学,在学中做,是科学探究的精髓,只要教师秉承这一教学理念,学生和老师都会有一份惊喜,科学课堂也会更加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