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教学生学数学,需要知道三件事。一是现在在哪里;二是想到哪里去;三是怎么去。
现在在哪里,要根据班里孩子已有的知识来确定。本节课学习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
在讲这节课时,我用北京“奥运开幕”的情境引出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学生通过读数学信息2008年8月8日8时8分北京奥运在北京体育馆开幕。引出分,激发学生对分的认识的好奇心,对于时间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钟面的认识往往不够准确。通过“关于钟面你知道些什么?”这一问题的引导,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生1:数字(1到12);
生2: 小数线;
生3:大格,小格(1大格里有5小格)
生4:指针(较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观察完钟面后,对整时和半时进行了复习。
小结:1、长长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2、长长分针指向6,时针过几就是几时半。
想到哪里去,要根据班里所有的孩子要获得什么样的知识来确定,也就是学习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我给学生定了2个学习目标:
一是结合奥运开幕的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分,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二是会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怎么去,要根据我们教师要提供给班上所有孩子的学习机会来确定,也就是学习方法。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有哪些?通过哪些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在教学的整个环节,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被感知,因此学生体会起来比较困难,所以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把钟表带进了教室。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明白时针分针秒针是怎么走的:
(1)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
(2)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小格是一分;
(3)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
以及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1时=60分。
分针走一小格秒针正好走一圈,1分=60秒。
通过“一分钟能做什么”(活动一:排球比赛,一分钟能拍几个球;活动二:1分大约写几遍自己的名字;活动三:一分钟能跑多少米。)等实践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体验时间的价值,并懂得珍惜时间。
最后在拨时间、认时间、画时针分针等活动对时间进行练习。学生学得不亦乐乎,开心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