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数乘法后,学生对乘法的认识更加深入,知道在乘法里也有“越乘越小”的现象。“越乘越大”容易理解,为什么会“越乘越小”呢?
教材是这样设计的:
1、 先填写下表,再比较积和第一个乘数,你发现了什么?
乘数
|
1.5
|
1.5
|
1.5
|
1.5
|
1.5
|
乘数
|
1.1
|
1.2
|
1
|
0.5
|
0.8
|
积
|
|
|
|
|
|
2、在下面的( )里填上“>”“<”或“=”
如果两个乘数都大于零,那么
一个数乘大于1的数,积( )原来的数
一个数乘小于1的数,积( )原来的数
一个数乘等于1的数,积( )原来的数
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规律,其实也是举例验证!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举例验证的机会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通过观察,发现规律,但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仅仅根据教材讲解,又不容易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怎么能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呢?我想到了借助学生生活经验来帮忙。
对于积与乘数的大小关系,其实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可以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明白个中道理!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
笑笑的妈妈给4个小朋友分巧克力:
(1) 每个小朋友分1.5块巧克力,一共需要多少块巧克力?
(2) 每个小朋友分1块巧克力,一共需要多少块巧克力?
(3) 每个小朋友分0.5块巧克力,一共需要多少块巧克力?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不难理解:
每人1块,块数等于人数;4×1=4
每人1块多,块数大于人数;4×1.5>4
每人不到1块,块数小于人数。4×0.5<4
所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如果两个乘数都大于零,那么一个数乘等于1的数,积等于原来的数
一个数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原来的数
一个数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原来的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