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帮助他们形成基本技能,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课前复习、设计问题和活动,鼓励学生举例、解释、描述,通过学具动手操作等形式,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供“脚手架”。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不少年轻教师会认为,这类型的加减法计算尤为简单,只需要牢记计算方法,完全没有必要让孩子体会算理的过程,殊不知,在没有理解意义上的计算方法只是机械式的学习,并非真正掌握。我在执教本节课时,为了很好的突破“为什么把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减,个位补0即可”这一难点,同时也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下基础。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环节:
20里面有( )个十,
30里面有( )个十,
100里面有( )个十,
2表示( )个( ),
3表示( )个( )……
通过复习真正理解了数的意义,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接下来的活动中。
30+50=?刚列出算式,我便听到有生说“80”,依然有生迟疑了一会,是35?。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让我们用小棒或计数器摆一摆或拨一拨。”
接下来孩子们便行动起来了。
师说:“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生1:“30里面有3个十,就先拿3捆,再拿5捆,就是50,3捆加上5捆就是8捆,8捆就是80。”
刚说完后,张同学便迫不及待的拿起计数器要发言,先在十位上拨3个,就是30,加50,就在十位上再拨5个,3个十加5个十就是8个十,结果就是80。
师:为什么要把3和5加起来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几个十。
师:对,因为它们的计数单位相同,都表示几个十。
本环节通过学具,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明白算理。
师:那么40+50呢?70-30呢?30+70呢?生很快说出得数。
师:像这样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我们该如何快速口算呢?
生1:把前面的数字加减,后面加个0。
师:对,如果是以十为计数单位,那么计算方法与1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相同。也就是把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减,个位补0。
是啊,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往往与学具的活动是分不开的,课堂上多让学生说过程,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使思维处于运动和探究之中,这样孩子们完全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理,改变了只为得出计算结果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