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学过“比例尺”一课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副平面示意图,它的比例尺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2千米,南风广场位于沃尔玛超市西面约3.5千米处,那么南风广场到沃尔玛超市的图上距离是多少?”请两名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他们都用了解比例的方法进行解答,方法如下:

两人的板演已结束,就有学生急着要发表意见。
生1:老师,第二种解法不行,单位名称要统一才可以。
生2:老师,x的单位是千米,他们不能组成比例。
……
对于“方法二”,班里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认为不可以,理由是单位名称不统一他们认为答案相同可能是一种巧合。但也有学生提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2千米,3.5千米里面有多少个2千米,在图上就表示多少厘米,道理也讲得通。
面对学生的争议,怎么办?经验告诉我,用孩子自己的想法去说服同伴,一定要比老师的“告诉”更具魅力,应努力让孩子的收获最大化。
师:同学们有争议,现在请同学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
生1:我们学过的比,如白兔7只,灰兔8只,白兔与灰兔的比是7:8;还有一种比,如360千米行了4小时,360:4=90,90是每小时行的千米数,就是速度。“360”的单位名称是千米,“4”的单位名称是小时,即使单位名称不同,也能组成比。所以第二种方法虽然单位名称不同也讲得出道理。所以,第二种方法也对,而且方法更简单。
生2:我发现,第二种方法是用两个比组成的比例,算起来比较容易,而且范围比较广,我比较喜欢。
生3:它们都是实际距离:图上距离,而实际距离都是千米,图上距离都是厘米。我认为只要实际和实际的单位相同,图上和图上单位相同就行。
生4:我认为比的范围比比例尺的范围大,比例尺是比的一种。
……
渐渐的学生认同了方法二,并且感受到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具数学魅力。学生在质疑、争辩、交流中获得认识,深化认识,理清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