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在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故事吗?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随后我就播放录像并说:”有一位明明也和大家一样,对网络充满了好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在网上时大开眼界时神奇经历。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学生只有在多读中才能感知、理解课文,在读书中表达情感 。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我家的电脑可以上网啦”的喜悦之情。开始我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理解课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的讨论情况来看,学生读书没有感情是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密切相关的。
例如第一自然段,作者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首先告诉大家他很高兴。可是我班31位同学有一半孩子理解为“写的是我家电脑可以上网了。”因而读起来竟没有一点高兴的味儿。于是我引导学生重读这两句话,边读遍理解,学生终于体会出这段表达的是“我家电脑可以上网了,我感到特别高兴。”在此基础上同学的朗读也有高兴的味儿啦。
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写的是作者亲身感受网络的神奇功能。对于网络,孩子们了解得并不少。上课时,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家里有电脑。再加上学校里很多课程都是利用电脑来教学,所以对课文上所涉及到的内容,孩子并不陌生,甚至知道得更多。当然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玩电脑中的游戏,画图画,看片子。
.jpg)
针对社会上上网玩游戏过度的情况,以及我们今天学习的网络的功能,我让他们进行了一次辩论赛:
网络:天使or魔鬼
班里的孩子瞬间被分成了两大组:天使组 、魔鬼组。
我先让他们大组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附上自己充分的理由,看着孩子们一副信誓旦旦的模样,觉得可爱又真诚。接着就是他们的自由提问,自由辩论的时间,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现场好不热闹,同时也存在一个致命问题,双方都听不清对方的观点,我及时喊停,说:“大家的心情我理解,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最有理,可是你们互相听清了吗?”孩子们脸上露出了尴尬的神情,我适时调整了规则:正方提问,反方回答,接着反方提问,正方回答,一共5轮,最后是阐述自己总观点的时间。最后孩子们在规则下有序地完成了辩论,不用说天使组获胜了,我接着引导:我们怎么预防网络的弊端呢?这时那些魔鬼组也是踊跃发言,有人说:“完全不玩电脑,不可能,那就要规定只可以有30分钟上网时间,干什么自己选择。”有人说:“我们有辨析能力,可以分辨网络的利弊。”
如果所有的道理都是学生在辩论中体会出来的,那一定是刻骨铭心的,就如同,如果所有的知识都是学生自主学来的,那一定是“如假包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