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原来可以这么教
——记刘国绒老师的数学赛讲课
记忆里数学课总是很枯燥。讲台上的老师总是不知疲倦地想要把课本上的重点、难点往同学们的脑袋里填塞,口干舌燥、挥汗如雨。讲台下同学们,有的使劲浑身解数想要保持集中注意力,有的听得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有的听得昏昏欲睡——印象里的数学课是老师的一场场单口相声。可是听了刘国绒老师执教的数学赛讲课《回收废品》,豁然开朗:原来数学可以这么教!
刘老师的数学课是同学们自己提出数学问题的哦。这节课的主题是“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的问题。下图是刘老师给出的已知条件,要求根据图片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这个想法真是了不起,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自己提出问题,肯定是要经历一翻独立思考的,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而且抓住了注意力,提高了学习效率。高举的小手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求小红收集了多少瓶子”、“求小青收集了多少瓶子”……孩子们的热情高涨,作答一样让人满意。
数学课要提出问题,更要解决问题。摆一摆,画一画,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刘老师层层深入,不断引导。更精彩的是孩子们的思维过程,他们都能很清晰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瞧,我们的摆法不同,画法各异。孩子们认真的模样多可爱。
发散思维,从生活中找出“求比一个数多(少)”的问题,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宽广思维。他们利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已知一个数量,以及另一个数量比它多几少几的关系,求另一个数量。有比身高的,有比写字的,有比看书的,有比植树的,还有的从自己兴趣爱好出发,比恐龙身高,比坦克多少,真是百花齐放。掌握知识是提出问题的基础,争先恐后地回答正是熟练掌握知识的印证。
人类走进21世纪,教室的围墙已经坍塌,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已不再仅仅是形式的问题。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数学老师,一定要心中有生活,教学才能走出思想的藩篱。刘老师这节课,可以作为一种方向。
撰稿:闫 娜
编辑:应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