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多数的数学知识是在直观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因为这样做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
一、放手操作,体验数学趣味
小学生好动,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他们来说,动手是一种乐趣。例如教学“认识七巧板”时,本节课通过两个环节完成。
(1)简介七巧板的来历。
(2)动手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
动手摆、拼的时候,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你想用手中的七巧板拼一个什么图案?这个问题一出来,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生1说:“老师,我想用七巧板拼一个小马图案”。
生2说:“我想用七巧板拼一个狐狸图案”。
生3说:“我想用七巧板拼一个机器人图案”。
生4说:“我想用七巧板拼了一个猫图案”。
……
孩子们的想法天马行空,令我惊叹,给孩子一个点燃想法的指挥棒,孩子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通过操作,形成数学概念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必须借助形象、直观和实物的操作,形成表象,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
例如,学习《认识平面图形》一课时,平面图形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学时,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让学生在立体图形找到平面图形,怎么在立体图找到平面图形呢?我拿出一个长方体,让孩子说一说立体图形的特征。当学生说出长方体里面6个面是长方形时,这就从“体”切入到“面”了。于是,让孩子们想办法把长方体上的长方形“请”下来 。
生1:可以把长方体的盒子放在纸上,用笔描出它的边线。
生2:像以前玩沙子一样,把长方体放在平铺的沙子上,使劲一按,图形就出来看。
……
及时鼓励表扬肯定了学生的想法。通过动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得到长方形。又用同样的办法,孩子们得到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这样一个个平面图形像小精灵一样从自己的手中“跳”出来时,他们觉得自己像是小发明家,为自己的杰作欢呼,“面”由“体”得,难点得到突破。
整堂课中,孩子们在动手活动中,不仅认识了平面图形,而且会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准确的表达图形的特征。
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加强感知,通过操作,思维和语言的密切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