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有我,以身践行
——记樊迪老师的一节科学课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吃、穿、住、用、行各个方面的幸福指数日渐攀升,物质生活日渐充盈。与此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另一个沉重的话题——垃圾的处理,而且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樊迪老师的科学课堂《垃圾的处理》,了解垃圾的处理方法,从而让我们为地球妈妈的健康尽一份力。

樊迪老师以一段视频导入,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堆积如山、垃圾遍地,散发着阵阵恶臭的场景以及垃圾场成片亟待处理的垃圾。71亿吨垃圾、80万亩土地、10%的增长率,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刺痛了每位同学的心,引发阵阵惊呼。如此庞大的基数、如此之快的增长速度,无异于恶魔乍现,昏天暗地压上心头。再以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垃圾处理的方法:填埋法和焚烧法。

“那么,填埋法有哪些缺点呢?”樊迪老师适时抛出问题。同学们开动脑筋、踊跃作答:“会散发臭味”、“会污染地下水”“会对土地造成污染和浪费”等等,看来,同学们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上,触到了兴奋点。课堂的导入效果显而易见。

接下来,樊迪老师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模拟垃圾填埋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实验步骤用心模拟并认真思考和观察其中的变化,实验让人眼见为实,通过动手操作,我们看到地下水变红,被污染了,土壤也被污染了....学生知道了把垃圾简单地填埋,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让填埋法的弊端更加深入人心。

最精彩的要属集思广益环节,对于如何改进填埋法,学生们分析的头头是道,所想到的办法也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王力浩同学说:“用布或垫子铺在土壤上,进行隔离,这样可以防止污染地下水”。范宸瑞同学说:“填埋和焚烧结合起来,可以在填埋场的坑里埋上焚烧的机器,在覆盖的土壤在上面盖一层钢板,这样,焚烧之后,可以用来发电。不占场地,可以重复利用”。李丹阳同学说:“先把垃圾进行压缩,再填埋,减少空间。还可以把垃圾分类,能再次利用的垃圾压缩之后可以再利用”。贾博文同学说:“可以在填埋场上面搭一层防水防雨的布,这个布离地面10公分左右,雨水就不容易进去”。等等,简直是一场头脑风暴。这时,我们不由地为他们竖起大拇指,未来优秀的环保设计师就在明远,同学们也为他们精彩的发言响起了掌声!在此基础上樊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新型的填埋场,也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

焚烧是垃圾处理的另一种方法,把垃圾在焚烧炉里烧掉。它的优点:占地小,避免污染地下水,产生的热量还可以发电。缺点:消耗电能,如果控制不好,造成二次污染。

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乔子涵同学说:“既然填埋和焚烧对环境有害,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减少垃圾,而不能根除,现在科技特别发达,可以用航天飞机,将垃圾带到太空中去。”同学们既有结合实际有理有据的分析也有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天马行空,后生可畏啊。

创建文明城市,共享美丽运城,面对城市的环境问题,同学们纷纷建言献策:垃圾不乱扔,文明就在你我举手之间;花草不践踏,树木要爱护,文明就是那份绿色的呵护;你扫我捡弯弯腰,文明之风常驻我心;低碳出行,共享绿色呼吸……我相信,将来我们的同学定有能为祖国建设进言献策的栋梁之才,也有能为保护环境身体力行的实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