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校史馆 新闻中心 队旗飘飘 学生园地 教师风采 教学教研 梦想课堂 家长学校 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运城明远小学』网站!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育教学随笔 >> 正文
【读书感悟】故事点亮心灵之光
发布时间:2017-4-5 19:59:00  浏览次数:  【

故事点亮心灵之光

——读《故事知道怎么办》有感

                

                

清明期间,带着儿子一家三口去踏青,宝贝走不动了,我就说:“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听着故事,你的小腿就有力气了。”这个时候,我往往并不知道自己要讲什么。猛然间,我看见一片金黄的油菜花色,就给他讲一个小姑娘如何采集油菜花的种子,装在信封里,第二年春天种在院子里,整个院子里开满了美丽的黄色花朵。儿子情不自禁地说:“好美丽的花呀!”

 

 

儿子听得很痴迷,虽然故事是那么简单。我知道,这个故事里,有长长岁月的痕迹,我也曾像故事里的那个小姑娘一样,用铅笔在信封上写上花的名字和采摘的年月,也曾痴痴等待第一朵花在春日的清晨绽放。

很多时候,故事是一种生命体验。某一个故事,从某一个人口中说出,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带着讲述者的温度,包含着讲述者的体会和理解。听着、读着、看着、讲着那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有时候会分不清自己是在故事里,还是在故事外。这让我想到了最近读的一本书《故事知道怎么办》,书里的故事医生苏珊给出了一个个的故事“药方”,并且用生动的示例解释了这些药方背后的药理,这样读者就可以根据药理,加上对孩子的了解,自己开出对症的药方。故事本身不是万能的,但这背后,我们内心的努力,我们的爱和理解,我们真实的生命体验,会带来一缕宝贵的故事之光。

 

一、建立桥梁,解读孩子的行为

我想很多家长和我一样,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新生命所带来的那份喜悦和动力,努力阅读各种育儿书籍,希望给孩子最好、最完美的教育。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她的行为像镜子一样,照出了我身上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些行为方式和习惯,我才慢慢意识到,在教育中,起更大作用的,是我们作为家长的行为。我们整个人、整个生活方式、为人处世的所有态度,在深刻地影响着孩子,无论是好是坏。意识到这一点,就不再妄自菲薄地认为自己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我们能做的只是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做好自己。

苏珊丰富的故事生涯中,她观察到,有时候,看似是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但实际上根源来自于父母。父母内心的态度改变了,孩子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例如有一个孩子不愿意离开妈妈去上幼儿园,但实际上是因为妈妈不能面对小时候离开家人的恐惧,同时对于离开孩子心有内疚。《树熊宝宝》的故事让这位妈妈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可以独自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了,他会很安全,很快乐。还有一位妈妈缺乏自我价值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导致三个孩子脾气暴躁,整天打架,《美丽的女王》帮助她重新发现自己的美丽,母亲状态的好转使这个家庭找到了自己的锚,恢复了安宁和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帮我们解读了孩子的许多行为,并且指点了我们心中的疑惑。

 

二、走进内心,揭掉孩子的标签

作为老师,我们习惯于给孩子贴标签,班里爱打人的孩子是坏孩子,偷窃更是预示着人品败坏。然而,苏珊的事例告诉我们,有时候,孩子的攻击性来源于内心的恐惧和孤独,渴求被关注或提醒成人给孩子温和而坚定的界限,这时候,温暖他的心灵是最好的解决之道。如:班里的几个“好战分子”,每次和别的同学闹过矛盾后,其实他也很害怕,担心自己失去伙伴,担心老师给他下定义。经过了解,无非就是同学们排斥、孤立他,戴“有色眼镜”对待他,让他手足无措,就动手打了,还能博点关注,打了又很后悔。所以,平时在课堂和生活中对这些孩子多一些关注,处理事件细致、耐心、公平一点,不要触碰他的那根神经,慢慢他就会感受到温暖。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家是希望在陌生的幼儿园和熟悉的家之间实现一种转换。并不是现实意义中的“偷”,因为年龄的关系,他们也没有是非观,你只要告诉孩子,“玩具”想回自己的家了,它也很想念自己的家人。孩子是很我乐意接受的,不要把成人世界的思维和观点,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例如:书中提到的与死亡有关的《翱翔把,老鹰》把我们带到一个更大的画面里——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终于体会到什么是飞翔。

 

三、解决问题,传授正确的方法

除了这些读来暖人心扉的故事,书中还介绍了故事创作的三大要素:隐喻——情节——解决办法。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曾经有个老师为了在班上鼓励一些美好的行为,创作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孩子,大家都不愿意和他玩,因为他不会说“请”和“谢谢”。后来他学会了说“请”和“谢谢”,孩子们愿意和他一起玩了。这个故事更像是说教或批评,缺乏故事所需要的隐喻和情节。苏珊·佩罗女士认为故事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得出道德结论,故事一定要“委婉”,如果用意太明显,就可能变成说教。这个创作方法可以让我们自己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再创作,让故事随时随地散发出“疗愈”之光。

六年级的孩子,最近临近期中考试,也即将面临小考,孩子们压力大,家长们精神紧张,难免孩子有些抱怨的情绪。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这个《吱嘎吱嘎的床》的故事,它主要就是针对孩子不停抱怨一些琐碎事情而创作的,故事讲述了一位住在农场的老奶奶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但不喜欢她那吱嘎吱嘎的床,弄得她睡不着觉。村里最聪明的人让她先牵一头牛回家,老奶奶还是没睡着,后来又带了羊、驴子、猪、公鸡等动物回家,老奶奶整整一个星期都没睡觉,实在受不了了,村子最聪明的人让她把屋里所有的动物都送回它们原来的地方,从那以后,老奶奶每天晚上都睡得又香又甜。读完这个故事后,孩子们豁然开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呀!”

我突然想到自己也曾喜欢抱怨,总觉得这儿那儿不好,而现在我感觉生活其实挺好的,并没有那么糟糕,心里好受多了。这个故事虽然是为孩子创作的,对于爱抱怨的成人一样具有启发,因为苏珊·佩罗女士认为——“一个真正好的故事适合所有人”。

这本书既有丰富的实例,又有创作的方法,还有讲故事的技巧,是一本易懂而全面的书,看到精彩处常令我精神振奋,使我受益匪浅。今天的我们身处信息化时代,日新月异的机械化产品悄无声息地蚕食了我们的诉说和倾听能力,这本书唤醒了我们对更健康、更直接的交流方式的渴望,让我们义无反顾地从此时此刻开始,用故事温暖你的心灵和呼吸,锻炼你的想象力,唤醒这些激荡身心的语言,让我们用这些或古老的、或新鲜的故事,一点一点地滋养孩子的心灵和灵魂,让孩子每一天“早上比晚上更聪明”。

 

孩子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故事的情节,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童年可以因此而更加烂漫;老师的口中有众多的主人公,是智慧的,因为这些主人公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许多难题和“问题学生”就不再是问题。更为可喜的是,老师读多了这样的故事,便会有针对性地去编故事,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老师讲多了这样的故事,便会炼就“锦心绣口”,这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智慧。

联系电话:0359-2617012(教导处) 0359-2617019(幼儿园) E-mail:yunchengshimyxx@163.com
邮编:044000 地址:盐湖区学苑路魏南大街
Copyright ©2014 运城市明远小学 版权所有 晋ICP备14002007号  技术支持:启源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