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五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诵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止,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朗读目的性不明确
甲学生读了乙学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老师驱赶着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三、朗读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 ,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的最基本的一份子——会读。
四、朗读指导机械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说,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教学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读重些,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一、保证读书时间
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要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问题,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问、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创设情景朗读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创设情景,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记得教《山中访友》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跟学生说“山中风景秀丽,经常有游客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游客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石桥、树林、瀑布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游客听了赞叹不已。这样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三、理解和朗读相互依存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所以朗读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头有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的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天”上,有的一见“极”,就把重音落在“极”上,显然,对上下文理解不到位,于是,让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经过分析,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冷”“黑”,从而才更好地对比出文章中描述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朗读到位了,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就更深了。
四、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要注意的是:
(1)范续只是引读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和试读,先后次序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朗读和理解应该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朗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这句话在当前语文教学现状下,尤显其价值和意义,但光靠说是不行的,要践行、要探索、要深入课堂、要得到实效,唯此,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琅琅书声,老师乐意,学生喜欢,从文本意义上来说,这篇文章,便如春夜细雨,当春发生,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