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会碰到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我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提高课堂效率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有几棵树》的时候,我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以“3月12日是植树节”两个班植树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经过思考学生提出:一共有几棵树?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同时也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例如,在教学“淘气的校园”这一课时,让学生利用下午活动时间到操场去观察并记录操场上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人数。当时学生就产生了数学问题:“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跑步的有多少人?”……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先不回答,而是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数学信息,这样培养了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的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