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不是把现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传授给学生,而是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习的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探索。学,不是吞咽现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而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操作、思考、讨论、总结评价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过程之中。
正是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分饼”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让学生帮八戒出谋划策:怎样才能把5张饼平均分给4人?学生汇报时,我有意识地只挑选两种分法:一张一张地分,引出假分数和真分数;先分4张,再分第5张,引出带分数。我先请第一位学生上台分,问:“你是怎样分的?”并让他用黑板上的圆片边分边向大家讲解分饼过程。接着出示问题串:
哪个小组与他们组的分法一样?这种分法是以谁为单位“1”?每人分到多少张饼?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是谁?这个分数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那你认为4/4是什么分数?有假分数就有真分数,你能举个例子说说真分数的特点吗?真分数和假分数分别比1大还是小呢?
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到假分数和真分数的产生过程。我再请第二位同学上台分享他们组的分饼方法,同样提出问题串:
哪个小组与他们组的分法一样?每人分到多少张饼?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是谁?这个分数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如何读?它与5/4的大小相等吗?说说你的理由。
当一个个问题串抛出后,孩子们的思维就开始飞速运转:
“我们组的分法和他们一样”
“我认为应该把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起名为假分数,因为儿子比母亲大的母子不是真母子”
“同样道理,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也是假分数”
“我发现假分数都大于1”
“不对,还有等于1的假分数呢﹗”
“应该是假分数都大于或等于1”
“那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就是真分数了”
“真分数都小于1”
“我还发现一又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五是相等的”
“那么假分数和带分数就能互化了,可是我们不知道互化的方法是什么?”
……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不亦乐乎﹗而此时的我,才真正体会到做一名数学老师的幸福,因为我教会了我的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串的设计,使我的教学过程更具有灵活性,使我的课堂更具有生机,使我的学生更具有个性。师生交流,生生互动,通过开放的问题串,将原本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为掌握新知识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心理认知环境。并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敢于质疑,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品质,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是有限的,但孩子一旦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就好比给了学生最原始的前进动力。难怪王老师能从学生课堂上主动学习的情境中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这种幸福感来自于学生的成就,也来自于对自我状态的满意,而这种幸福感根本的来源,我想应该是文章第一段所展示的:老师对新课标理念的精准把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