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成为三(五)班的副班主任和英语老师,俗话说:优秀的教师首先从班主任做起,那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如何把课堂管理的井井有条,活而不乱?翻阅资料,寻找名师。众多书中,唯有它脱颖而出。它就是《课堂管理,会者不难》。这本书层次分明,目标明确,把班主任的职责和课堂的管理淋漓尽致地体现和表达出来。
一个好的班级,必定是井然有序,积极向上。一个好的课堂,必然是精神焕发,兴趣盎然,积极高效。那如何创建?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同时也给我今后教学与管理找到了方向。
作为教师。首先应用有大局意识(关注大多数人和课堂的整体情况,)不要被个别孩子牵着鼻子走,影响整个教学进程,降低自己的威信,过分强调课堂纪律,有可能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所以,不要期望把每个孩子都管的笔直笔直的,应该让孩子把注意力都放在学习和思考上。课堂是学习与生活的交汇之处,而生活是活泼的,不拘一格的,所以管理越严格,它就离生活越远,孩子们就越厌学。当然不是要求老师过分迁就和无限的退让,因此就要”台上管理,台下教育,”把教育放在事后,放在课下进行。如果个别学生的行为比较过激,扰乱课堂。教师的工作重点是暂时息事宁人,稳住局面,事后对症下药,也就是依据”先管理后教育”原则来处理。针对课堂各种问题,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 震动面小的问题,装作没看见
2. 一定要分清影响课堂秩序与影响教师心情两种情况
3. 能用提醒的就不批评
4. 能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解决问题,就不靠嘴说
5. 能课下解决问题的,就不在课上解决
6. 避免“导火索“式的语言(激起孩子叛逆心理的语言)
7. 不株连
8. 不扩散
9. 不翻老账
10. 不纠缠
11. 多次提醒不听可以不理
12. 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把学生赶出教室
所以作为教师,不要“一事障目”因小失大。只有稳住了大局,才能更好的解决个人问题,比如孩子“插嘴”的问题.要看插嘴的内容和目的来运用规则,如果话题离题了,就要巧妙地把他的思路导向教学方向,如果是哗众取宠,应及时批评。我班的XXX,上课时特别喜欢说一些无厘头的话,总是引起全班孩子哄然大笑,课堂无法正常进行,刚开始我当着全班孩子的面严厉批评他,但效果甚微,同时导致全班学生无法正常上课,情况愈演愈烈,结果无法收场,看了这本书后,我运用了“先管理后教育”的方案,上课出现这种情况,不专门再针对这个问题严厉批评,大谈道理,而是淡化他,转移他的注意力,提出一个问题让他回答,先把他从那个话题里引出来,不让他继续乱说下去,课后找他谈话,并针对他这个问题,让他考虑给自己和其他孩子带来的危害,我说:“XXX,我知道你是一个特别幽默的学生,老师很欣赏你的幽默,但因为你的幽默导致全班孩子都无法正常上课,幽默可以有,下课了欢迎你给我们讲有趣的故事,我也很期待你给我讲幽默故事哦!但你不能把这种幽默带到课堂上,好吗?”。他低下了头,低声说:“老师,我错了,知道了。”孩子爱幽默就要找机会让他幽默,于是课下我经常让他给我讲一些无厘头幽默的话题,因为在他心目中:无厘头的话可是他的交往法宝。
课堂对于孩子,就是一个生活的地方,他们不但想在这里学习知识。还要交朋友,了解他人。了解自我,因此教师应及时观察观察并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当你和孩子们有心灵的交流时,当学生发现老师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时,老师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他们会更上心的完成,这叫人际交换。所以师生之间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很重要的,作为教师,要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关注和爱他们之所爱,取得共同语言,适当满足和限制,因势利导,曲折前进。否则学生对老师的爱会不领情的。所以做为教师,首先应考虑如何和孩子交流,其次才是维护“规矩”的尊严并灵活的运用规则。
古语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应尽早发现征兆,把可能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所谓预防,有两个层面,一般性预防和重点预防。
一般性预防,即“有言在先,交代清楚”,而且执行起来要有弹性,要稳定,不要变来变去。时刻注意孩子的情绪,可以及时搞点放松活动“讲个笑话,唱个歌,玩个游戏都有预防疲劳的作用。以提高学习效率。
重点预防,教师首先要对那些可能发生课堂纪律的班级做重点预防,了解这个班特点,制定出预案。还有重点情景和任务的预防。
所以,课堂管理与身体健康一样,应该以预防为主,尽量不要把大部分时间精力放在应战和治疗上。
现在厌学的孩子非常多,最重要的是孩子上课没有安全感,他们总是恐惧课堂,恐惧老师,恐惧分数,试问天天带着恐惧情绪的孩子能很好接受新知识吗?给孩子适当的压力是正确的和必要的,关键要掌握火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宽严适中找到课堂的“安全感”。所以安全的课堂是让孩子在课堂上基本不焦虑,不恐惧,不孤独。
课堂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复杂的地方发生的事情难以预料,所以教师必须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并且真正的优秀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学以外,也会显出生活的一面,显出性格的多个侧面,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成年人,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喜欢这种老师”。
看了这本书,受益匪浅,理论很精确,但实践最重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地改变自我,完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