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教学使我发现:当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处于平等对话的立场时,自由思想的碰撞才有可能擦出智慧的火花。
在阅读完《中国神话故事》一书时,学生讲到了《嫦娥奔月》这一故事,我让学生对书中的三位人物嫦娥、后羿、逢蒙进行分析,孩子们通过讨论,一个个回答可谓语出惊人:后羿是个无防人之心的人,后羿是个为百姓着想的人,后羿是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精彩,范仲淹《登岳阳楼》中的千古名句呀!”我惊喜地大声说道。逢蒙是个忘恩负义的人,逢蒙是个阴险狡诈的人……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这三个人物形象都有了一个很深入的理解,而不仅仅是流于表面。我们常说,在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想这重点和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同样这还要取决于我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只有那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深入的问题,学生才会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同样对于我们老师又何尝不是呢?
那是在交流《伊索寓言》时,孩子们说到了一则耳熟能详的寓言《狼来了》。 我让学生对故事简单复述后,再谈谈感受。课堂立刻“动”了起来。孩子们有的说:“牧童不诚实,使他险些丧命。”有的说:“撒谎会让你失去朋友的信任。”有的说:“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我们平时说话做事要讲诚信。”……孩子们精彩的回答使我想到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于是便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孩子们,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而这并未在我之前的备课中出现,完全是根据孩子们的回答“临场发挥”。那一节课孩子们听得非常入神,而且很轻松就理解了这则寓言的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