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教师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从仝主任的课中我更深刻体会到高效课堂中“放手”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期望感觉到自己是智慧的。”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条件和机会。例如:仝主任在上《教室有多长》时,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知道教室的长度呢?”学生纷纷说:“可以量一量。” “可是用什么测量工具来测量,如何测量?”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思考,这时聪明的孩子提出了可以拿我们的数学书来量一量,看看它有几个书本的长度的方法,这一个方案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其它方案犹雨后春笋般出现。“老师,可以拿文具盒量,看看它有几个文具盒的长度,”“老师,可以拿铅笔量,看看它有几个铅笔的长度,”“老师,可以拿脚长量,看看它有几只脚的长度,”“老师,可以数一数地板砖的个数。”……
当孩子们选好自己的测量工具之后,兵分四路开始行动,小组长还真是了不起,有人摆,有人数,有人记录……五分钟之后各小组都已测量完毕。(教师巡视,对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下面看看孩子们的精彩汇报。
第一小组:“我们小组选择的测量工具是数学书,教室大约是33本数学书的长度。”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选择的测量工具是文具盒,教室大约是28个文具盒的长度。”
第三小组:“我们小组选择的测量办法是数地板砖,教室大约7个半地板砖的长度。”
第四小组:“我们小组选择的测量工具是铅笔,教室大约是42支铅笔的长度。”
师:刚才咱们测量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有的是33本数学书的长度,有的是28个文具盒的长度,有的是7个半地板砖的长度,有的是42支铅笔的长度呢?到底哪一组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呢?
潘若水:老师,我认为都是正确,因为数学书、铅笔、文具盒、地板砖一个的长度不一样,所以最后的测量的个数就不一样。
这时老师适时提出国际统一测量工具——尺子。
师:在测量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呢?
许怡然:“要做好标记。”
荆政谦:“要一个挨着一个摆放测量工具。”
周思妙:“要记着一共量了多少次。”
王昱晴:“要写清楚是用什么测量工具的。”
孩子们在交流汇报中学习新知的同时,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自主学习。
只有教师心中真正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大胆放手,学生会说的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放手”的同时还要注意:放手不等于教师不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学生说错时,要及时纠正;在学生疑惑时,给予点拨;适时“煽风点火”,合理把握度,课堂就会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