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尝试着新方法,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让孩子们从实践中去发现、去探究,我作为一名低年级的数学老师仅仅需要从旁引导辅助即可。
《认识厘米》这节课是为了探究1厘米究竟有多长。一上课,我开门见山的问学生:“孩子们,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生1:“用手比划,就这么长。”
生2:他和我的指甲盖那么长。”
……
我及时追问;“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去发现身边的1厘米。
课堂上,我先引导我的学生先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的长度,眼尖的范嘉浩说;“老师,是不是这中间的一格就是1厘米?”我随即追问;“为什么?”他说:“0到1的距离是1,1到2的距离是1……”其他同学也“哦”的一声,瞬间明白过来了。
我让孩子们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一下,大概1厘米是多少,建立一个1厘米的大概印象。接下来,我精心的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份小礼物,看着孩子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盯着我的手,我拿出了课前精心准备的40份1厘米长的软管,发给每个孩子,让孩子们用拇指和食指竖着夹住老师发的小软管,这个时候取出软管,两指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让孩子们可以真实的感受到1厘米的长度是多少。然后,让孩子们用刚刚发的小软管,互相验证手指比划是否为1厘米的小游戏,让孩子们再次巩固对1厘米的认识,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通过互动,日常中静态的1厘米就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变得鲜活起来。
我让孩子们找一找,在他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也是1厘米或者接近1厘米。我的话音刚落下,孩子们就积极的举手,都抢着发言。
生1:“橡皮大概1厘米厚。”
生2:“我的眼珠大概1厘米宽。”
生3:“自己的指甲盖大概1厘米长。”
生4:“数学课本大约1厘米厚。”
……
通过孩子们可以找出这么多1厘米,我就知道他们已经在反复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中,建立了正确而清晰的1厘米印象。
整节课,我一直在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与我的学生交流,通过我的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让学生通过一个个互动活动,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样他们就成了课堂的主人,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