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过程即是建摸过程
——《平均数》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把学习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作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学模型的建立不但要重视结果,更要关注建立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例如我在上“平均数”的教学时,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可以这样展开:有三堆不等的积木(2块、7块、3块、),问:要是每堆积木相等,你有哪些办法?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也就是把第二堆的2块移到第一堆, 1块移到第三堆,这样每堆都是4块。
生2:先把所有的积木合起来再平均分成三堆,这样每堆的积木也会相等。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移的过程,然后指出4就是2、7、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再让学生说说7、8、9的平均数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暴露学生的思维,体现“平均数”移多补少的本源;同时数形结合,把“形”的操作过程过度到“数”的思考过程。
对于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可以从第二个同学的汇报中入手,让学生自己总结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每份数,而总数就是所有数的和,份数就是有几个数参了与平均分,每份数就是这里的平均数,自然而然得出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平均数=所有数的和÷所有数的个数。最后让学生用算式把过程表示出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的教学我认识到了:数学建模搭起了数学与实际应用的桥梁,让我们看到了数学的用处,而且是很精彩的用途。它犹如一篇绚丽的色彩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添一笔,或模糊,或清楚,不管如何,学习数学建模的过程都是我最珍贵的记忆与财富。我将与它共在教育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