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来说是与生活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学习紧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是不可取的。习作教学也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才能成功。
正如那天,天雾蒙蒙的,孩子们一大早也因天气而无精打采。尽管课堂上提问的声音提高了几倍,但仍不能刺激他们专注听课的神经。不一会儿,窗外鹅毛飘絮,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掠过窗口时,雪花似乎还故意放慢了脚步,在窗口打着转飘飞,似乎在炫耀自己是多么的轻盈可爱,又是多么自由自在。惹得临窗的孩子脸上无不羡慕,更有甚者,竟情不自禁地惊呼:哇,下雪了。其他同学的目光也纷纷移向窗外,眼中立刻放出惊奇、欣喜、激动的光芒。我感觉窗外的雪,仿佛一下子点亮了孩子们的眼睛。他们有的甚至伸长脖子向窗外探望,有的目光从窗外一直延伸到远方。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说过的一句话: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孔道使教育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这样会使教学充满生气,使语文训练多趣而有效。我灵机一动:何不趁此机会,让孩子们写一写雪?
于是我把他们带到了外面,让他们亲自去接触雪,感受雪。他们一到操场,男孩子便把雪儿揉成一团,互相抛掷;女孩子伸手接住雪花,细心地数着雪花有几个瓣。此时的每一片飞雪,都像孩子们一样,是快乐的。每片飞雪都像一面镜子,它们互相照耀着。我忽然觉得,那些雪地上凌乱闪烁的脚印,是诗;而被踩得暗淡板结的路,是散文,写作的灵感频频闪现。当然,孩子们的那次习作也出乎意料的成功。
这次体验,让我明白,不是孩子们不会观察生活,是我们扼杀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天性。想起以前,当教室里飞进一只蜜蜂,在头上嗡嗡飞转时,哪个同学先看它,思绪游离在蜜蜂身上,必定会遭到我的责骂;窗外一只无名鸟欢快地啁啾,谁要是翘首望窗外,必定会被冠上“不认真听讲”的帽子。云彩,白云,小草,破土,海浪拍岸……书本一切鲜活的东西,仿佛都与课堂绝缘,阻塞了生活之源,失去了体验辅佐,课堂成了纯粹的课堂,教学沦为单向的传授,语文学习根本没有自由境界可言,他们怎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因此,当我们埋怨孩子不会写作文,不用心观察生活时,可曾想过,我们就是“罪魁祸首”?细想,如果王勃当年躲进小楼,那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就不会如此飘逸地栖落到诗人的笔端。
带孩子们去拥抱自然,陪他们去感受生活,写作的沃土上必定会百花齐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