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世纪的难题,就像有人调侃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此,教育界曾掀起无数次语文改革的热潮。虽然,新课改的航船已经扬帆起航,但人们对语文教育的批判,仍是“涛声依旧”。语文教育,到底路在何方?吴忠豪教授提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走一条至易至简的路。为此,我反复拜读吴教授这篇新论述,颇有同感,也受益匪浅,下面结合吴教授的观点和自己平时的教学谈两点感受。
看了吴教授这个观点,回顾反思我以往的教学,我明白了我的教学其实走进了一个误区:我本着“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误以为每篇课文都应该把方法的规律指导放在第一位,认为学生应先理解了方法,再实践。这样的做法貌似正确,但有时候耗时甚多,收效甚微。就像我讲《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这是一篇议论文,因为前面已经学过议论文,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较清楚,开头提出论点,中间用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结尾总结论点。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选择事例来论证观点上。
师:这三个事例都能证明论点,那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呀?
生:这三个事例都是讲外国人的。
师: 为什么要选外国人的事例呀?
生:( 生思考片刻 )因为外国人的事例鲜为人知呀,这样选材新颖,吸引读者呀。
师:所以,第一,选材要新颖。那三个事例还有什么相同点?
生:三个事例详写的部分都是发现问题并连续追问。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他要证明“真理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这个论点,所以追问写得详细,才有说服力。
师:因此事例详写的部分,要根据论点来定。
小结:1.选事例要新颖;2。要根据论点来定详写的部分。
与孩子们分析到这儿,我认为,针对议论文选事例,已经讲得够透彻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运用了,可以实践迁移运用了。
小练笔:学生自己选一句名言,并用事例来证明。
令我困惑的是孩子在写作实践中仍是漏洞百出。张同学写的是“坚持到底就是胜利”,选的事例是爱迪生发明电灯,她在叙述事例时,花了大部分笔墨在爱迪生成功后的喜悦及对爱迪生坚持到底的赞美。完全不清楚应该详写的是,爱迪生经历的一次次失败,以及失败后的坚持和不放弃,使事例失去了说服力。
这堂课虽然失败了,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它让我明白了写作实践比规律指导更重要,更让我懂得了别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规律指导上,而应该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去实践。当他们在写作实践中碰到障碍,遇到瓶颈,再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告诉他们一些规律和方法,这样的指导会更有效,也更节约时间。正如吴教授说的,方法策略是讲不会的,只有在实践后,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方法,学会策略。
二十多年的从教经验,让我明白语文学习,简而言之就是语言文字的输入与输出。语言积累就是输入,写作表达就是输出。没有语言积累,掌握再多的写作方法也白搭。因为真正支撑起文章这座“大厦”的是字、词、句、段。因此,于永正老师称字词的积累为保底工程。另外还有句型的积累,句型的积累越多,表达就越丰富,写出的文章就越有文采。这些大道理我们都懂。但如何把它们实践到我们的教学中去,是个难题,怎样使积累做到活学活用是个更大的难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试着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时,自主地去积累词语,然后在讲课前三分钟,指名一个同学把自己积累的词语当成听写任务,让全班同学听写,然后同桌互换检查,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积累词语的情况,又激起了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遇上较生疏的词语,让学生进行造句,以达到积累和运用双重目标的完成。针对课外积累的优美片段,放在每天早读前五分钟,让一个同学展示自己积累的片段,并说说优美在什么地方,其他同学进行品析,并说说这样的片段写什么样的文章时可引用。这样,既达到了资源共享,又引导学生学会了活学活用,另外,品析句子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总之,厚实的积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增大积累量。我想,词汇上“量”的积累,一定会有写作上“质”的飞跃的!
作为一篇学习收获,此文甚好。好就好在抓住了学习内容的根本要害;好就好在文虽不多,尽在点上;好就好在学以致用,且所用妥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