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教学生做一个酷爱读书的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关于阅读教学的阐述是最为全面深刻和生动的:第十八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十九条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六十条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八十三条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九十八条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他指出,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热爱阅读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才会有良好的学习愿望。读到这些,我的心里颇感欣慰。这两年我们学校正在搞教改,要求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也组织孩子们自主推荐好书跟班里孩子一起分享,许多优秀的书籍就在我们班落地生根了,我还利用阅读课时间开展了课外阅读,让每个孩子都有好书看。只有坚持这样做,才会对他们终生有益。
从教十多年来,我总会看见这样的情景:孩子们在写作文时,一手拿笔,一手抓头,冥思苦想,想不出几个字;再想一会儿,又将写好的几个字划掉,甚至撕去稿纸……有的学生开了个头,因为无话可说,就草草结尾,更有甚者,一看到题目就会倒吸凉气。
孩子们为什么怕写作文?我认为这和阅读息息相关。习作技巧不是传授得来的,而是在阅读中熏染习得的,一个缺乏阅读兴趣的孩子也必然丧失写作兴趣。因此,我赞成让学生在有兴趣的阅读中去学习写作,在“自己的”书里找到自己写作的力量和源泉,如果没有生活的积淀,没有语言的积累,过早过多地讲习作方法,看似捷径,其实是在教学生空洞作文。习作方法讲得多了,以空对空,味同嚼蜡。这样长期以来连最开始的阅读兴味也会一并泯灭。
见此情形,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是先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同一主题、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文章,读到动情处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动情,读到优美处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优美,再把这些文章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让看得快的、看得多的同学跟大家一起分享。这样长期坚持,即使是后进生不会写作文,听了别人的分享也能写出个一、二、三来,渐渐也会喜欢阅读和写作了;即使我不讲什么,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也能慢慢会写出不错的文章来。鲁迅曾经说过:“读书如蜜蜂一样,采集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姚合说:“书多笔渐重,睡少枕常新。”古人这些话都讲出了多读书对写作文的好处。
学生在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学生现在好好阅读,就可以终生享受它的“利息”。可以说,只有好好阅读与读写相结合,才是解决我们学生作文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