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原文欣赏:

圣诞节快到了。该选购圣诞礼物了。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这个话题,互相试探对方的心意,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圣诞节前夕,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提醒每人至少准备四份礼物。接着,我把他们带到一个商场,分头去采购,约定两小时后一起回家。
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
一回到家,我立即把她叫到我的房间,打算和她好好谈谈。没等我问,金吉娅先开口了:“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来想送给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金吉娅说话的声音很低,显然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本单元专题是“爱的奉献”,所以我以“爱”为线索,抓住“爱”来进行教学。
这课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复述文章。有了这个目标,我给孩子们设计了两个自学指导,希望通过自学指导来达成目标。
我用疑问导入课堂:同学们,大家见过柳树、杨树、冬青树,那谁见过给予树?孩子们你看看我,我望望你,似懂非懂……我赶快打破这短暂的沉默,说:“没关系,咱们就带着这个疑问进入课堂。”
我给孩子带来的自学指导一是:自由读课文,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不加字,不掉字。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就开始了,之后我用同桌互读的方式,一条龙读的方式来检测孩子们的熟练程度,孩子们都达到了这个目标,这是值得表扬的,紧接着我让孩子们根据我的挖空形式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孩子们的答案和我预设没有多大出入,这也是基于把课文读书的前提下。到这里我就完成我的第一目标了,课下老师们研讨我的课时,指出一个疏忽,我没有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对于这点我也有所察觉,因为这课没有多少对话,语气,所以容易忽略有感情朗读的指导,现在我们有修改的方法:这课母亲心理变化的词语很明显:担心——生气——高兴(感动、欣慰),可以借用吴忠豪老师的《汉语·阅读》里面的朗读指导“1.停顿、轻重要合理。2.速度快慢要合理。3.语气、语调要恰当。”来指导孩子们朗读。
我给孩子们带来的自学指导二是:默读课文,划分出意义段。孩子们划分的结果有三种:12||3||45 12||34||5 1||234||5
可是当时我只是以我的理解肯定了第一种以时间顺序来划分:圣诞节前夕(12)回家途中(3)一回到家(45),课下评课时,吉主任指出划分意义段不是固定的一种方案,只要孩子们划分出意义段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只要合理就可以,还要给孩子们说明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是按时间顺序、地点转换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这点是我所欠缺的,今后的课堂一定要肯定孩子们的发散思维,不能一头切。
接下来让孩子们找出母亲心情变化的词语,孩子们找得比较顺利(担心——生气——高兴(感动、欣慰)),这也是为复述课文做铺垫,然后让孩子们品读:母亲在担心什么?在生气什么?又在高兴什么?(这里的为什么事而高兴,其实就是把爱的教育穿插给孩子,正是因为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关心他人才让母亲感动。)只要孩子们品读出了,找准了其实就是在复述课文,孩子们也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就是由于时间问题,只有两个孩子上台分享,完后也没有让同桌再修正自己的答案,这是有所缺憾的。修正意见:因为刚开始我让孩子们复习旧知识用了10分钟,这里可以适当减少,用上5分钟就可以了,那后面时间就有多余时间让孩子们听完别人的复述后,可以修正自己的答案,这样就比较完整了。最后再以文代文,把32课《好汉查理》让孩子们自己划分意义段并复述课文。
我们的研讨课就这样开始了,我们也深深感觉到这样的课才更高效!
|